中国没有社交网络,但可能也不需要
社交平台与社交关系网络
讨论开始前,务必要明确两个概念,分别是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平台涵盖众多类型,例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都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平台是新式媒体的核心部分。新式媒体也被称作第五类媒体,它区别于传统的报刊、出版、影视、广播等形式。
社交网络服务,即社交网络,依照我国民众习惯,又可称作社会化网络,其本意是描述当前新媒体平台中的网络节点构造,如今则泛指网络世界里的各类应用及服务。
——展开清晨的翅膀(知乎)
脱离这个概念不谈,我们试着用一句话来区分两者差异:社交平台依靠联系产生信息,社交应用凭借信息建立联系。
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详细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1. 构建关系之差:人还是内容?
社交平台是沟通个体间的媒介,其核心是建立个体间的联系,信息是次要的,信息的利用意义依托于联系网络,分离出来单独审视,信息或许并不具备普遍的利用价值。而社交网站则不同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它建立的是个体与信息间的关联,个体间的联系构建是次要的,其目标还是为了制造高利用价值的信息并迅速扩散。
2. 结构之差:网状结构还是树状结构?
社交平台多呈现网状形态,个体即为一个点,在这样密集的网状形态里,部分点体规模较大,主要源于其与更多点体存在关联。社交网站则多为树形构造,无论是微博还是推特,名人及网络红人掌控着平台绝大部分关注度,信息传递与扩散遵循树形构造自上而下的路径进行。
3. 功能之差:广场还是表演台?
社交平台可以用扎克伯格的比喻来解释,它就像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人们可以聚集在那里互动、交流,分享各种资讯。而社交软件则更像是舞台表演场所,名人网红们作为表演者,在上面积极展示,观众们从台上获取资讯,从中获得情感满足,并自上而下地加工和传播信息。PS:确实会有人对前述三条存有疑虑:譬如我在微博上与友人嬉戏,微博作为典型社交平台,为何说社交平台是展示舞台呢?
现在说明一下,我今天要说的,是这两种平台类型所担负的核心任务,由于它们的作用范围很宽,涉及程度很深,其承担的角色肯定是多样化的,不过微博(特别是接纳了娱乐化元素之后),更加显著地体现了社交网络的功能,这一点毫无疑问。
再说,还有人在闲鱼上交友,你总不能说闲鱼是一个社交平台吧?
02 中国没有社交网络?
此番言论一出,定会引来众人斥为无稽之谈,然而,不妨静下心来,共同探讨其深层含义。欲阐释此点,须先明确一个宏观背景,社交平台之所以具有独特性,在于其构建关系链需庞大的用户基础,孤立的个体无法形成网络结构,由此可见,从用户规模角度,社交平台已将绝大多数竞争者排除在外。
依照这个逻辑,你肯定还能举出其他案例来驳斥我,没错,比如微信,它确实能连接个体,实现信息在多向渠道中流转,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交平台吗?
答案是否定的。
1. 微信不是社交网络
微信属于即时通讯软件,并非社交平台,可以说,微信仅是社交平台中的一部分。深入分析社交平台,除了构建人际联系、采用网状结构传递信息之外,还必须具备连接不同节点的特性,也就是跨点连接的功能,同时也要能够根据关键词、兴趣等要素来连接用户。这个功能地位突出,是由于它关乎社交平台维系人际联系的核心途径之一。
相比之下,微信如今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功能极为丰富,基本上通讯录、公众号、视频号都属于社交平台,朋友圈则充当社交场所,小程序和小游戏负责功能输出,支付功能则像是我们的电子钱包,之所以现在认为微信并非社交网络,关键在于它的“即时沟通+社交场所”的核心模式,难以满足社交网络中关系拓展的需要。
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在微信上拓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能够察觉到,微信在建立新联系方面的局限,摇一摇功能现已失去吸引力,通过群组或朋友推荐方式结识他人,都属于不同社交圈层间的互动,这表明仅靠微信来拓展社交网络,特别是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存在明显不足,毕竟并非所有人都会频繁参与多个群组,而且即便加入群组,也未必有动力去逐一寻找有共同兴趣的人来发展关系。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动态的一种体现,更像一个专属交流空间,是用户同特定好友分享动态、沟通想法的地方,主要功能是加强已有联系,而非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种定位与Facebook这类社交网站的主页内容展示方式有着显著不同。
微信同Facebook相比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在盈利模式上存在显著不同,这种区别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上,Facebook的收入绝大部分仍然依赖于网络广告,它通过在用户动态中推送定制化的广告来赚取收益,而微信则主要借助平台自身的用户数据和社交网络,对其他应用和服务进行支持,以此获得平台的使用费。
微信和Facebook,其实大相径庭
2. 中国不需要社交网络
先前铺垫之后,倘若我们已形成“国内不存在社交平台”的认知,不妨进一步探究缘由:为何中国缺乏社交平台,是时间旅行学说在此领域宣告无效了吗?关于此,我有三个层面的见解:
社交平台风险很高,其产品模式融合了公共领域和人际传播特点,很自然地成为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场所,众多节点汇集导致管理非常困难,平台通过信息流排序手段,很容易控制舆论和民众心态,Facebook多次被卷入选举阴谋丑闻就是典型例证。即时通讯对社交网络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微信作为一款通讯软件,实际上借助“联系人+群组”的模式对人际关系描绘得相当细致,而作为私密关系网形成的最终环节,缺少的关系拓展和初次接触的功能,也能够由其他陌生人社交应用来弥补,掌握了闭环的末端,即流量的最终节点,就掌握了社交网络的核心命脉。东亚民族在性格上比欧美民族更为内向拘谨,他们在公共场合的发言倾向和表达能力相对欠缺,所以社交平台这种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本地的文化背景,并且即时通讯软件与社交平台之间会产生排挤效应,微信的兴盛阻断了国内社交平台前进的道路。
依照这三个缘由,我更倾向于觉得,中国之所以不存在社交网络,是因为既用不着,也缺乏发展的条件。
03 后记
社交网络是个极具吸引力的理念,坦白讲,人际网络是个人,特别是普通人最珍贵的资源。从众多产品拼命想获取用户的人际联系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与同类事物对比,社交平台领域显得相当乏味,既有“三个普通人在对抗微信后迅速受挫”的教训,也有“微博精心培育‘绿洲’社区”的尝试,然而始终未能出现足以撼动即时通讯主导地位的竞争者,局面已经定型,未来或许仅有可能在人与网络沟通方式的下一次突破中孕育希望。
社交网络变化缓慢,社交媒体却变幻不定,从文字图片时期发展到影像时期,微博由鼎盛走向衰落,抖音迅猛发展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慢慢取代微博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平台,这些变化耐人寻味,有机会再谈。
#专栏作家#
夜晚随心所欲,微信公众号名为互联网菜鸟产品提升之道,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的撰稿人。专注于社交领域和社区进步,精于剖析行业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