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爱上保洁”和“1.5亿美金短剧神话”:社会信任资本正在被谁透支?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假新闻 社交_社交新闻_社交类新闻节目

社交新闻_假新闻 社交_社交类新闻节目

假的极为明显,这部短剧完全不存在。7月29日晚上,演员邵逸凡通过微博上传了视频,彻底揭露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短剧传闻,即“特朗普对白宫女仆产生了好感”。

有则曾经广为流传的消息称,一部名为《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的剧集在海外迅速走红,美国观众一边抱怨一边付费,三个月内狂揽1.5亿美元收入。但随后,记者和业内人士着手核实时,却遭遇了困境:所有主流影视平台、相关数据库以及权威媒体均未发现该剧的任何信息。

一个离奇的报道,若干受蒙蔽的记者,一番数字时代的“赤身裸体”,幕后权力者正暗自得意,事实沦为可以任意抛弃的边角料。

社交新闻_社交类新闻节目_假新闻 社交

荒诞的闹剧背后:AI造假、媒体失察、政治严肃性被消解

在ReelShort、YouTube、Netflix、IMDb等众多平台上进行检索,均未找到这部作品的相关信息,确认不存在该节目。所谓的“宣传图片”据演员邵逸凡披露,其中一张源自美国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的截屏,另一张则是人工智能制作的图像。

社交新闻_社交类新闻节目_假新闻 社交

网传剧照 图源网络

这场闹剧的最初起因,经过多方查证,可上溯至7月1日,源自一个叫做“留学生日报”(其前身是“北美留学生观察”)的自媒体账号,该账号发布了一篇标题为《总统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中国热门剧集北美创收1.5亿美元,好莱坞艺人日薪暴涨至7倍》的文章关于某平台发布的十万篇以上文章,其中内容提及存在某个剧本,但并未确认有相应剧集,然而其标题存在显著误导倾向,容易使读者误以为该剧已实际推出。此外,这篇文章的标题提及“中国短剧在北美市场获利1.5亿美元”,此信息针对的是中国短剧的整体盈利状况,但由于标题中“总统爱上保洁”这一元素与“1.5亿美元”紧邻,可以说为后续讨论设置了铺垫。

7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子报《新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中国霸道总裁剧热到美国》的报道,生动描绘了“特朗普为亚裔单身清洁工舍弃名模梅拉尼娅”、“三个月内狂揽1.5亿美元”、“中年女性观众又骂又追更新”等奇特桥段。

马来西亚华人媒体“Astro本地圈”紧随其后,通过主持人交替讲述的方式,叙述了极为相似的经历,并且细节非常具体。

假新闻 社交_社交类新闻节目_社交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报道 图源 | Youtube

紧接着,海外社交平台迅速传遍了自制短视频和文字报道。这个凭空捏造的“假短剧”,伪装成“真新闻”,让全世界严肃地讨论、剖析,甚至引出了对“中美审美不同”的抱怨。这场闹剧的离奇,就体现在每个被议论却不存在的内容中。

近些年,虚假消息层出不穷。不过,这起事件融合了人工智能、短视频、特朗普等所有引人注目的成分,其背后反映的媒体事实审核机制的失灵、人工智能造谣产业的兴盛、政治庄重性被娱乐化稀释等根本性问题盘根错节,若干社会性议题无法回避。

一旦某些主要传播媒介沦为了虚假信息的扩散途径,一个棘手的现象便显现出来:这些媒介的把关机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尽管大多数传播机构依然坚守原则,不过少数组织在核实信息方面的责任感十分欠缺,这种弊端绝不容忽视。尽管犯错的只是少数,但这对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损害却难以估量。

如今正值短剧走向海外的大好时机,带有霸道总裁元素的土味剧作在华语媒体界持续走红,观众对于这类题材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当“特朗普”与“保洁”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角色被组合在一起时,正好迎合了人们对于“文化输出”的某种期待,从而忽视了应有的查证环节。

事实核查这一做法最初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目的是为了减少新闻报道中的不严谨之处。《时代》杂志的创办人亨利卢斯为此组建了一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事实核查小组,他们通过反复核对采访记录和档案文献,来保证报道内容的每个环节都准确无误。此后,《纽约客》杂志也效仿建立了专门负责核实信息真相的部门。

20世纪40年代,战后德国对真相的探求愈发强烈,促使全球最严格的审查机制诞生:80名专职查证者(占采编人员三分之一)大多具备法学、史学博士学位,专门从事深入的调查报道工作。他们不仅核实信息,还建立跨领域的知识网络——例如借助气象资料确认战场照片的拍摄时刻,利用建筑图样揭示政治家房产问题的内情。德国《明镜》周刊从此组建了“博士审查小组”,通过“学术性审查”使其成为欧洲调查性报道的典范。

社交类新闻节目_假新闻 社交_社交新闻

国外媒体事实核查 图源 | BBC

国内媒体的审查流程可上溯至报纸当道的“三级审核三级校对制度”,该制度由《人民日报》等机构推行,分为记者、部门主管、总编室三个层级进行稿件把关,另设专门团队负责核对事实、姓名及引述内容。这些年平台型媒体发展起来,现在的审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算法层面,一个是人工层面,算法系统主要依靠AI分析违规案例的特点进行判断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人工审核方面则由外包团队负责,例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的合作机构淘丁集团,据了解,其数据标注团队每天处理的项目规模都超过百万。每天能够处理上百万条信息,代表每条信息处理周期短至秒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明镜》周刊“博士核查团”那样进行彻底的核查,属于非常昂贵的服务,也无法广泛推广。

在以往的信息传播阶段,信息精确度是新闻传播机构赢得公众信任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交网络兴起,信息发布审核的时效性受到冲击,相关制度遭遇严峻考验。网络环境中,公众关注事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焦点,平台系统倾向于优先展示能够引发强烈反响的内容,导致原先那种发布内容前进行审核的做法在当前机制下完全不再适用。这件事反映出媒体在内容监管方面的责任意识不足,同时也显现出其在应对人工智能制造信息时的不足,更突显了技术手段给当前时代带来的难题。

认真琢磨,AI生成一张图片、编排一个故事往往只需三分钟,伪造的成本非常小,这种情况下,AI造假所能带来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相比,是否显得颇具吸引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曾经提出疑问:我们经常探讨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然而,究竟谁是这些作用的受益者?

当人们频繁谈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节省开支并提升效能,倘若节省的是伪造活动的开销,而提升的是制造迷惑的能力,那么利益关系的扭曲几乎难以避免。

假新闻 社交_社交新闻_社交类新闻节目

异化的利益链:谁在收割这场幻觉?

假消息的传播并非偶然发生,多数谣言背后往往有幕后推手在操控。研究机构Jumpshot收集了2016年9到11月期间的网络访问统计,统计结果揭示,伪造资讯的站点从社交平台获取的点击量超过七成,而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正规媒体在该平台上的关注度不足三成。显而易见,虚假消息常常比正规媒体收获更多的社交互动量,从而产生丰厚的广告回报,例如每千次点击量就能赚取13到14美元的收入。这种“关注度等于收益”的诱惑,诱发了成熟的虚假消息制造和扩散体系。

那么,一部子虚乌有的海外剧集名为“神话”,在华语媒体界广为流传,这把利刃究竟指向何方?又有谁因此获利丰厚?

邵逸凡通过打假视频强调指出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部分机构以“从事海外短剧发行可获巨额收益”为幌子,重点欺骗新手妈妈或者寻求兼职者,要求他们支付“加入费”和“学习费”。

这是场微商间的鼓传花游戏,邵逸凡敏锐地察觉到。游戏中,关注度成了唯一实在的交换媒介,事实反而成了被抛弃的边角料。一旦关注度变成了造钱的工具,造谣者的目标就变得单纯:用耸人听闻的情节搭配抓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关注度,再靠广告分成和付费阅读来获利。自媒体机构、平台运营者以及数据商联手,组成了这条灰色商业链条的获利者。

自媒体账号运营者首先会制造“特朗普与保洁人员联手获得1.5亿美元”之类的猎奇内容,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诱导用户点击,进而从平台广告收入(例如微信流量主、头条号创作收益)以及付费专栏中直接赚取收益。

除了赚取浏览量换算成收益外,运用关联推广方式来达成“知识服务”的营收——例如编造“微电影分销中介”之类的说法,以“支付学习成本能加入海外微电影高额利润”为宣传点,针对照顾孩子的人手和临时工作者进行欺诈活动。今年四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揭露的“微电影推广委托兼职骗局”就属于这类情况。

社交类新闻节目_社交新闻_假新闻 社交

图源 | 央视新闻

通过黑猫投诉网,输入“短剧推广”进行检索,能找到将近一千条相关投诉记录,其中不少是针对“培训课程夸大其词”“视频内容无人观看”“投入未获收益”等问题提出的。

短剧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相关机构开始大肆宣传“短剧国际发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关于“设备要求”的噱头,利用这些点进行“抽取利润”的把戏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透露,该领域有意遮掩其准入难度,实际情形是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数万次观看量平均仅能促成1到2笔有效交易;要在海外推广短剧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建立专业的账号体系,还要进行账号培育、启动、增粉,模拟真实活跃状态,并且要在特定时间点成功完成收益转化。

短视频平台同样从中得到好处。Reelshort这类平台虽然没直接掺和造假,却一直被当作“暴利现象”的例证。值得留意的是,这类假消息好几次把矛头对准Reelshort,导致其数据可信度受到拷问。而它的母公司中文在线,过去因“出海传奇”让股价有过短暂起伏。那虚构的“1.5亿美元营收”,会不会也是招徕投资、抬高股价的法子?

在喧嚣的获利传说之中,资本投机的行为和行业虚幻的维系若隐若现,间接表明了短片领域或许正遭遇的实际难题——投入巨大,多数企划难以盈利。那些言过其实的“辉煌案例”,变成了掩饰行业隐忧、维系市场活跃的抑制剂。泡沫不断增大,短剧走向海外的本土化难题、文化差异、合规难题等实际问题就愈发难以解决,困难被忽视,进步被阻碍,最终会消耗社会资源、损害行业前景,这难道不是一种沉重的社会负担,或者是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吗?

数据公司和营销公司是更直接的受益者。刷量黑灰产是一种常见模式,它借助机器账号制造虚假热度,利用热搜榜单进行操控,并按条收取费用来盈利。营销公司还能把这类虚假新闻伪装成成功案例,将伪造的播放量、付费率等数据拼凑成所谓的行业报告,以此招揽投资,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此外,要留意是否存在幕后操纵者,并非只有直接相关者需要关注,将“特朗普与清洁工的恋情”这类无稽之谈,硬是和中国的短视频走向海外挂起钩来,是否意在暗示“低级趣味正在污染西方”,是否在刻意挑动某些人群对“文化落差”的担忧,是否在用轻松的方式塑造特朗普的形象,以此降低他本来的政治分量,从而让政治的庄重感逐渐淡化。

我们不清楚怎样称呼这种消遣,但瓦解权威的狂热娱乐,肯定无法建立长久的文明。

社交类新闻节目_假新闻 社交_社交新闻

沉重的账单:谁为这场幻觉买单?

伪造的产业体系得以持续运作,使得财富不断涌向制假售假者与助纣为虐者。数据服务商、网络平台内容管理者,乃至无心的传播者,都无意间变成了这其中的组成部分,合力助长了这场贪婪的金钱游戏。然而,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包括新闻传播力的衰退、公共言论里政治讨论的庸俗化、真实社会议题的边缘化,最终将由全社会来共同承受。

平常百姓在饭后来回走动,说说笑笑,议论“特朗普收割美国中年女性资源”的话题时,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随口的一次点击、一次分享,可能也在悄悄地助长这条阴暗的产业。那些辨别信息能力不太强的群体,比如深夜玩手机的妈妈们、信息渠道有限的中年人,更容易成为这条产业链的原料,在“快速致富”的假象里被一一骗取。

社会担当的匮乏,损害的是支撑社会秩序的信任基础,这是文明运行的根本准则。一旦对事实的尊重消失,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淡薄,人们彼此间便只存疑虑和功利考量,不仅难以开创长久的明天,就连维护当前文明成就都将变得不可能。

虚假信息的扩散,实际上是人性缺陷、技术漏洞、社会构造不足三者相互影响的综合性困境。在用户自主创作和人工智能创作伪造领域,只要“关注度等于收益”的基本准则维持不变,谋取私利的环节总会以不同形式重现,再次出现。当人工智能技术能让虚假言论戴上“推理缜密、态度客观”的精致面具时,我们必须反思——怎样让事实不失价值?

打破僵局的方法,不仅在于整治混乱局面、推动技术革新,更在于建立一种“真实信息更有价值”的社会规范。只有当分享真实可靠资讯的回报,远远大于制造和散布虚假内容的代价时,真实才不会在喧嚣中被当作最不值钱、最容易被抛弃的东西,我们的社会才能在数字浪潮中稳固地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资料:

《中国记者》杂志: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新闻的特点与趋势。

上观新闻报道:所谓特朗普对白宫清洁工产生爱慕之情的小品剧,已经得到证实是虚假的,我们不应该对此付之一笑。

全球传媒学刊:“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核查新闻:发展与局限。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