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美中学名不虚传!醴陵一中还藏着这么多惊喜→
穿过青云桥,喧嚣的景象似乎被悄然淡化。雄伟且典雅的醴陵一中学新大门,正对着青云桥巍然矗立。清水砌成的墙壁、朱红的屋檐、深灰的瓦片,细微之处无不散发着民国韵味,与两岸的古老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毫无违和之态。校门和繁华街区隔着河流相望,仿佛一道岁月的界限,阻隔了世俗的喧嚣,两代人的光阴便这样安稳地隐匿其中,期待着有缘人去探寻它的过往。
进入校园,不远处的青云山满载古木。此地是醴陵千年文化传承的核心——渌江书院的旧址所在。这所书院始建于1175年的南宋年代,起初称作学宫。经过六百多年的岁月流转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于乾隆朝正式更名为渌江书院。到了道光年间,由于青云山地处闹市,环境嘈杂,对学术研究造成干扰,渌江书院便迁往西山安家。现在,书院虽然已经消失,不过青云山仍然是醴陵文化传承的关键标志,它凝聚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在时光的流逝里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1905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宁调元、文俊铎等人提倡新式教育,把渌江书院改建为渌江中学堂。1950年,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立中学。1951年,县立中学与湘东中学、遵道中学整合,组成了醴陵县第一中学。1952年,学校正式定名为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校舍就建在了富有历史气息的青云山。
青云山巅的梯云阁,好比醴陵的天心阁,居高临下地注视着这片区域。满眼的翠绿,无法完全遮蔽古阁的气度。它拥有重檐翘角,顶部铺设橘色琉璃瓦,阳光照射时,发出温馨的光泽。入口处悬挂的对联“文脉传承,历经千年”,更加突显了它丰厚的文化积淀。
梯云阁的规模不算宏大,不过它曾招徕章炳麟、蔡元培等知名人士前往参观。围绕这座建筑,流传着一个颇具趣味的故事:南宋年间,醴陵地区的文教风气相当活跃,然而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受挫。当地百姓将此归咎于文庙选址位置偏低,时任知县据此提议,于山顶建造梯云阁,意图借此帮助读书人金榜题名。值得庆幸的是,楼阁落成后没过多久,县里便接连出现多名考生高中,似乎这座古老建筑真的带来了好运。
在青云山游览时,可以看到不少蕴含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构造物,瑞渌池作为醴陵古八景中的一项便属于此类。据传说,瑞渌池最初建造于南宋初期。由于泉眼喷涌出的青黑色液体能够用来书写,因此被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县志中描述道:青云山南面存在一处泉源,从学宫附近流淌出来,水流细密如丝或像云雾般弥漫,用白色器皿盛取后,其色泽呈现深绿,适合用于书写用途。
瑞渌池原先的源头已经填塞,现在看到的是重新修建过的,四周有树木围绕,水面清澈,还有鱼儿三三两两游动。池内有一座亭子,叫做圣泉亭。池子旁边是瑞渌碑林,众多石碑上刻着古今中外众多贤达和有志之士的训导,激励着学校里的学生们勤奋学习。在池子的前方,还有一棵校园中最大最老的香樟树,它目睹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为了避免古树发生倒塌的情况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工作人员在其旁边增设了一根树干形态的辅助结构,用以提供支撑作用。
距离瑞渌池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格外引人注目的“树林图书馆”。图书馆的外墙,其上覆盖的弧形雨棚,设有若干圆形和三角形的孔洞。几棵大树穿过这些孔洞,生长着,似乎在无声地表明它们是这片区域的早期居民。若从这些大树下进入图书馆,首先会看到大厅中央,有一个从地面一直延伸至屋顶的玻璃庭院。院子里有两棵随意生长的树木,它们仿佛构成一个小型“自然区”,又像是一个别致的天井,人们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同时体会到大自然的蓬勃与活力。
这位名叫张宏儒的设计师毕业于醴陵一中,他负责打造了这座“树林图书馆”。在建造过程中,学校拆除了原有的教师宿舍楼,同时保留了老图书馆,力求降低对山体的影响,让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融洽。这座图书馆曾荣获“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堪称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杰出代表。
与林荫浑然一体的藏书楼令人瞩目,楼内藏有的古式凉亭别有韵味。在涂白的现代化建筑核心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一座陈旧的青砖黛瓦小亭安然矗立,在都市风貌中,隐约散发着几分幽玄的气息。此亭称作潜亭,寓意是激励学子们专心致志地学习。亭子里有一口老水井,抗战成功后,遵道中学搬回青云山原址,为了寻找水源,给师生供水,校长特意挖了这口井,它也是那段艰难时期的见证。
在古建筑与新建教学楼相映成趣的环境之中,还有一片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为校园平添了独特的韵味。1906年,美国基督教团体在青云山建立了教会学校,并修建了六座小楼。现在,仅存遵道楼和崇本楼这两栋建筑,它们曾是当年遵道中学的教职员工以及外籍牧师的居所。
遵道楼借鉴了耶鲁大学教学楼的建筑形态,被誉为中国的“小耶鲁”。它设有开阔的三面回廊,门窗采用弧形拱形设计,底部有半地下式弧形拱基,墙体呈现红色,整体风格体现了美国建筑特色。然而在具体构造上,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例如顶部设有天井,屋檐装饰有瓦当,这体现了新式教育在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与结合。
崇本楼和遵道楼在外观上颇为相似,现在承担着醴陵一中的校史馆功能。这栋建筑原先供美籍牧师使用,1950年陈明仁将军领导部队在醴陵反正,军队随后进驻此地,司令部便设在了这栋楼里。崇本楼四周环绕着许多百年银杏树和百年樟树,虽然没能欣赏到银杏叶变黄的景象,不过从楼上的走廊望出去,几株姿态挺拔的鸡爪枫,仿佛是窗框边上的片片绿云,如同进入梦幻般的境界,令人感到心情舒畅。
青云山虽然不会说话,但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无声地勉励着醴陵一中的学生,年轻人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从醴陵县学宫、渌江书院,再到醴陵县第一中学,千百年来,醴陵地区的文化教育在青云山延续不断,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这里有李立三、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众多革命先驱、爱国将领,他们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彭道儒、阳名珠、张泽明、李铎等杰出科学家、文化名人,他们在不同领域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醴陵一中源自书院的基础,继承着昔日渌江书院的职责,彰显出“文教圣地”的育人作用,为国家与社会培养着杰出的本地人才。这所藏于都市的千年学校,既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又在持续进步中焕发出青春的生机。它塑造了醴陵人的品格,锤炼了醴陵人的意志,铭刻了醴陵人的成长时光,为醴陵传承文明薪火,描绘着一个个灿烂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