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升级到社交降级,逃避“社恐”不如面对“社恐”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

如今,社交软件持续更新换代,年轻群体却遭遇了“社交水平下滑”的现象。

涉及社交障碍的情况,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社交应用探探与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曾向该应用的用户群体实施一项问卷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存在社交恐惧。因此,在众多社交网络平台的搜索栏中输入“社交恐惧”这一表述时,会看到众多相关讨论内容涌现。

微博上,诸如“社交恐惧者的开学时分多么令人心惊”、“社交恐惧者的情绪失控日常”、“社交恐惧者在过年时刻的无助体验”等话题,以及豆瓣里“社交恐惧者最开心的时刻”、“社交恐惧者生活点滴”、“为克服社交恐惧所做的尝试”等讨论区,人们借助图片和文字,抒发自己在日常交往中的担忧。

社交焦虑,已经转变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心理障碍。到底什么是社交焦虑?除了害怕与人交往,人们还担忧哪些方面?

社交焦虑障碍_社交恐惧症_社交障碍简称什么

名为“社交恐惧”的精神疾病

社交恐惧症,不是人们随意的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精神疾病。

1980年,社交恐惧症正式作为病名收录在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3)中,该手册在当时具有很高权威性。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在社交情境中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从医学角度来说,它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

最新版本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里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对社交情境有显著且无端的担忧;置身于此类场合时会引发剧烈的焦躁,害怕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通常会躲开社交活动,若无法避开则变得十分不安。只要这种状况持续半年以上,就能够确诊为社交焦虑症。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二零一七年全球精神健康调研数据,各个国家与地区中,SAD三十天、十二个月和一生累计的发作概率分别是百分之一点三、百分之二点四、百分之四点零。在欠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以及非洲和东地中海区域,SAD的发作概率最低,而在发达国家,以及美洲和西太平洋区域,SAD的发作概率最高。

还有,因为大众对该症普遍缺乏了解,许多患者被敷衍地当作“胆小、内向”而未被关注,致使社交恐惧症的患病人数统计显得偏低。虽然调查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症患者里只有一半是天生性格内向。不过,显然性格内向与社交焦虑并非一回事。

研究指出,百分之七十的内向人群并不认为与人交往会让他们感到恐惧、焦躁或紧张,他们只是不太乐意主动参与更多社交活动,事实上,内向者通常不会否定自身的性格特质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而社交恐惧症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特点持负面看法。

从根本上说,社交恐惧症在判断标准里涉及一些普通内向者少有的特征。例如,这种病症常常与惊恐症、忧郁症、情绪恶劣等精神问题相伴而生;患者会因强烈的躲避倾向而饱受生活诸多方面的困扰;病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活水准,这种情况并非性格特点所能造成。

社交恐惧症的产生,与天生的遗传因素关系很大。2017年,有篇登在《精神病遗传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SLC6A4是一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它负责在脑部转运血清素。这种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社交恐惧症。

另外,社交焦虑的出现同神经系统关联紧密。二零一九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在Cell Press旗下刊物Neruon刊登了学术文章。科研人员揭示,实验小鼠在呈现社交焦虑行为时,前额叶皮层会出现众多c-fos被激活现象,而运用药理手段抑制前额叶皮层功能,则能显著减轻小鼠的社交焦虑状况。这意味着,前额叶皮层直接调控社交恐惧的表达。

从心理层面分析,匈牙利洛夫德大学的Monika Miklosi博士曾阐述社交恐惧症的三种心理动因,涉及个性特质方面,还有受到的伤害以及后天形成的反应模式。

但是,无论涉及先天的遗传因素,还是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或者是后天的心理影响,从精神健康的角度分析,社交恐惧并非玩笑性质的问题,而是一种需要通过专业方法进行干预的精神障碍。

社交障碍简称什么_社交焦虑障碍_社交恐惧症

名为“社交恐惧”的文化流行病

精神领域存在的一种障碍,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社交恐惧”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广泛扩散。持续不断的关于“社交恐惧”的讨论热潮之中,“社交恐惧”已经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词汇。

有关此话题的报道陆续出现,例如南都周刊刊登的《我害怕社交,感觉一天有二十五小时都不想与人接触》,冰点周刊发表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自我调适》,以及新周刊刊载的《社交恐惧有什么大不了,难道碍着谁了吗》,这些文章为“社交恐惧”现象提供了发声渠道,同时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交往难题。

调查表明,超过七成的人为了躲避熟人,甘愿在公共场所绕远路;超过六成的人接到周末聚会通知,若被告知有人缺席改期,会感到莫大宽慰;在地铁和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有近三成的女性看到空位却因顾虑邻座人多而不敢坐,男性中这种犹豫的比例则更高,达到接近半数。

现代生活中为何社交焦虑如此普遍?实际上,“社交焦虑”能在网络世界走红,正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历紧密相连,并且还承载着人们赋予的特定含义,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社交愿望。如果一个社会不想正视某些难题,将其贴上疾病标签是最省事的处理手段。

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社交焦虑是人们对于社交场合的回避反应。由于患上某种“症”,能让人在处理相关情况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例如,贪睡被看作是缺点,而失眠却被赋予了一些幽默的自嘲色彩。沉迷手机看似不务正业,但手机成瘾则显得更为合理。

社交焦虑障碍_社交恐惧症_社交障碍简称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被称作社交恐惧的人其实害怕的不是与人交往这件事,而是担心在社交场合中遭遇失败或尴尬。现在社会中的社交活动常常带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目的,比如为了完成工作、维系职场关系、提升业务能力等。所以,那些自认有社交恐惧倾向的人,往往还隐藏着对现实生活中繁杂工作的厌烦心理。

另外,促使个体回避人际互动的另一个缘由,是当代社会机制为人们躲开交流活动创造了广阔的余地。当群体性独处变成安逸的环境,面对接连不断的网络社交活动,人们愈发不愿意踏入真实世界。

虚拟社交凭借花费少、随时可用的优势,正变成躲避现实社交负担的避风港,如今,提供陪伴服务的应用愈发兴盛,像语音交流空间、游戏搭档等收费性质的应用层出不穷,需要网络互动的人动动手指,就能选购陪伴服务。

随之,人们的社交不安感持续扩散,他们既努力避开接触,又在虚拟空间里假借“社交恐惧症”的身份进行互动。

人们一旦把“社交恐惧”当成病症,就应当仔细研究这种病症的形成原因和本质。病症是最终状态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关键是要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认真看待病症的出现,恰当应对社交中的感受,才是处理这种问题的最佳途径。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