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恐惧症到社交焦虑障碍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三十八年前,在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第三版中,社交恐惧症首次被列为诊断项目,该标准发布于1980年。

二十四年前,第四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即DSM-Ⅳ,于1994年发布时,将此病症的名称调整为社交恐惧症,也就是社交焦虑障碍。

五年前,第五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即DSM-Ⅴ,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将诊断的名称调整为社交焦虑障碍,也就是社交恐惧症。

名称从“社交恐惧症”转变为“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再变回“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表面上看只是些小变动,实际上体现了精神医学界对这种心理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演变。最初只当它和幽闭恐惧症、打雷闪电恐惧症、犬类恐惧症、高度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等类似,都是一种恐惧症,后来慢慢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恐惧症,而是一类普遍存在,对个体影响巨大、程度严重足以导致行动不便的,且疗效缓慢、难以根治的焦虑状态。

美国一项于1994年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社交焦虑症的终身发作概率达到13.3%,此病症在美国属于发病概率第三高的精神类疾病,仅排在抑郁症和酒精成瘾之后,并且其患病概率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各地上报的病症发生情况差别明显,范围介于半个百分点到十五个百分点之间,形成这种现象有三个方面因素,首先是我们对于这种病症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诊断的具体范围和界限还不清楚,比如对于如何区分回避性人格特质和内向害羞性格,以及划分两者的标准还不明确;其次医疗人员对于诊断规范的理解程度和识别病症的水平存在不同;再次社会风俗和传统习惯导致人们对于精神问题的承受能力差异显著,有些地区甚至可能将过分内向害羞视为优良品质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把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看作是性格上的安静,这也是造成该病症治疗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社会只有一半的患者寻求治疗,且通常在患病多年以后。

多数病例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少数是成年人首次发病,常见于8至18岁年龄段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因此对学习造成显著干扰,在我们的患者群体里,升入初中和高中时的学业压力、与同伴的交往困扰、遭受排挤或孤立、经历校园欺凌、受到教师课堂上的负面评价、职业晋升受阻、家庭解体、自我价值感受损、偶然的公开场合紧张或尴尬经历、事业挫折、年长者失去自理能力等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触发条件,也存在无明显原因而逐步发病的现象。

社交焦虑障碍发病时间较早,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最终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工作能力受损,患者难以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就,并且容易伴随其他精神问题,比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各种成瘾情况等,同时自杀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整体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和生命体验都会变差,这种病带来的困难可能体现在持续回避需要参与的社会场合,比如亲友的聚会,儿童长期无法正常上学,成年人长期无法工作,或者工作时间和效率不足,例如大学毕业生明明有更合适的职业选择,却坚持在家经营网店。

据了解,日本存在一百万名“闭门不出者”,其中典型的“闭门不出者”表现为:拒绝接受教育,不从事职业活动,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长期宅在家中长达四年之久,对三米范围以外的任何事务都缺乏关注,从未踏出过仅能容纳六张榻榻米大小的单人房间一步。我国有多少人选择隐居生活,目前尚不清楚,鲜少有人关注这一群体,更无人着手研究,我认为相关机构应当对此现象加以重视,因为我们工作中会接触到这类年轻人,也经常与他们父母交流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家中若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家长们往往心力交瘁,他们感到困惑、绝望、无力,甚至陷入情绪低落,这些年轻人表面上似乎毫不在意,实际上内心却饱受煎熬和自责。

成为“宅家群体”的缘由或许不止一个,罹患社交恐惧症或许是其中一种可能,部分伴有社交恐惧的严重回避性格者,由于害怕与人接触,不敢离家,甚至不敢离开房间,偶尔会在夜间外出散心,或者凌晨时分去厨房取物,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进食。

社交焦虑症会对人际交往、情感关系及婚姻生活造成显著危害,一项研究显示,参与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30岁,社交焦虑症患者中,有一半的人从未步入婚姻,而惊恐症患者中,有36%的人同样单身,场所恐惧症患者里,这个比例则达到了18%。

我国人口众多,心理医生数量有限,专业心理医生大多集中处理较为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重度抑郁等,对于社交恐惧这类较轻微的心理困扰,往往难以给予充分重视。最新问世的第六版《沈渔邨精神病学》中,社交焦虑症只是被当作一种轻微病症略作提及,这部在国内精神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著作如此处理,折射出国内同行们对此类精神问题的关注程度尚显不足。

补充:社交恐惧症判定依据(注:引自DSM-Ⅴ,并融合了个人见解及说明)

个人在可能受到他人注视或评价的一种或多种社交场合中,会出现明显的恐惧或不安情绪,具体表现为行动迟缓、思绪不集中、情绪激动、坐立不安、行为慌乱、身体紧绷、极度不自在、感到羞涩或难为情、肢体颤抖、语调不稳、说话含糊、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脸颊发烫、汗流浃背、遇见熟识之人便刻意躲避、不敢进行眼神交流等情况,比如在与人交往时(交谈、与异性约会、拜见长辈或上级、碰面陌生人或老朋友等)、被旁观时(公开演讲、表演、书写、签文件、操作键盘、医生进行手术、护士注射、进食、饮水、如厕等场合)。

这种担忧主要发生在孩子和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并不仅限于他们和长辈们的交流里。

个人担忧自身举止或显露的紧张情绪会招致负面看法,例如让人觉得猥琐、软弱、做作、无能,或精神状态不佳、不正常、沉闷;也忧虑因此遭到排斥或冒犯他人,譬如害怕无意间的眼神会冒犯旁人。

对自己的审美、外貌或举止可能无意冒犯他人存疑,要同妄想症及强迫症区分,临床实践中,二者区分往往很困难。

C. 个体担心的社交情境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孩子们表现出恐惧或不安时,可能会嚎啕大哭、情绪失控、呆若木鸡、变得过分依赖他人、畏畏缩缩,或者不敢在与人交往的场合开口说话。

注2:如果只是偶尔害怕焦虑,不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

部分人在事前数日乃至数周就可能感受到恐惧不安与睡眠困难,这种现象属于预期性焦虑。

D. 他会刻意避开那些让他感到恐惧不安的社交场合,或者会强忍着剧烈的恐惧和焦虑去参与其中。

这种恐惧或不安,与社交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带来的真实危险相比,显得不成比例。

F.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注:这个时间可适当灵活掌握。

这种恐惧、担忧或退缩造成显著的身心困扰,或者引发人际交往、工作学习及其他关键生活领域的功能下降。

注:这是与只是有腼腆害羞性格的人相鉴别的要点。

这种恐惧、担忧或退缩,无法用其他精神问题的表现来更合理地说明,比如,恐慌症、身体变形症,或自闭症谱系症候群。

注1:以上我的个人观点和体会都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该标准不能由患者自行使用来判定病情,它仅作为辅助依据,真正具备资格做出精神疾病判断的,只有精神科的专业医师。

部分病患的退缩倾向较为隐晦,他们可能会过分琢磨发言的措辞,挑选浅显的主题陈述,主动中断对话,精巧地避免眼神交流,从事无需人际交往的职业,出门前饮酒,或是编造看似妥当的托词拒绝参与活动,具有此类回避倾向的病患比例不低,而且通常不被他人察觉,其不良影响之一是许多社交恐惧症患者觉得只有自己承受这种煎熬,周围的人都没有。实际上,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精神类疾病,周围许多人可能都患有。

注4:一如既往的多注,希望没冒犯到你。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