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看好匿名社交类应用"秘密"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5

秘密就像一个社交产品怪胎

微信的熟人社交网络之外,陌陌的陌生人社交网络同样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关系网络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可以延伸的方向?

我的回答是:创业在关系网络中的发展,可以分成两种路径,一种是关系网络的平面延伸,比如依靠熟人建立的紧密互动,像是微信;另一种是依靠陌生人建立的松散联系,比如陌陌。另一种路径是关系网络的垂直深入,比如在熟人圈子内形成的私密圈子,像是Path;或者在陌生人之间基于共同兴趣形成的社群,像是豆瓣、知乎。在情侣约会时的交流互动,比如花田,比如百合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在交流方式上的新式社交,比如Snapchat,比如Secret。

当前广受欢迎的Secret和秘密,实际上是关系网络向深度拓展的结果。难以用以往熟悉的熟人互动、陌生人交流,或是紧密联系、松散联系这些概念来阐释这款应用的流行,因为它是通过导入手机联系人中的紧密关系建立的,却无法查明每条信息发布者的真实身份,也无法从传统熟人圈中获得那种亲切、熟悉的满足感。因此,我把它看成是一个社交产品的怪胎。

秘密火爆是关系链膨胀和人类本性回归的必然结果

所有社交应用都难免遭遇关系网扩张引发的困境。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还是国内的人人,亦或是全球流行的Whatsapp和微信,当你的朋友数量不断增加,朋友构成也愈发复杂时,父母、上司、同事、亲戚等众多人群都会纷纷涌入你的社交网络中。每逢发布动态之际,你所感受到的心理负担会愈发沉重。社交感受非常差劲,表达欲逐渐消退。这时候可以注意到,像年轻群体离开Facebook,Snapchat迅速走红,背后就蕴含着这个原因。

确实,人们天生就有倾诉的本能,一旦这种倾诉的本能被外界束缚和控制,内心就会感到焦躁和难受。这种情况在影视作品中很常见:遭遇困境的角色常常会前往宗教场所,向神职人员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那个时刻他们才是本真的自己。近年来国内流行的网络亚文化,例如“信春哥不挂科”所蕴含的反讽与高级调侃,以及网民对同性恋群体的支持与屌丝文化的兴盛,还有诸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类对金钱和性欲的直白抒发,都表明数字公民们愈发重视并勇于抒发个人内心的真实诉求,尽管他们展现这些的方式千差万别。

所以,随着亚文化不断演变并产生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到在隐匿性社交平台上,个体逐渐展现本真状态,抒发职业方面的牢骚、针对体制的愤懑、涉及情欲与财富的渴求等等,这些表达我相信大多源于人类最根本的念头和诉求,即便这类言论引来诸多指责,被指控存在虚假信息和低俗成分。

抓住刚需,产品就不会死

扎克伯格曾提及匿名社交,他提出观点,交流最理想的状态是服务于建立关系,不论采用何种参与方式,分享和接收内容都在构建人际联系,或者加深对他们的认识,这是观察世界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匿名并非他们优先考虑的事项。

腾讯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志东对于无实名社交平台的观点,与马克·扎克伯格的立场基本一致,他觉得这类网络服务可能会助长和加剧人性中一些比较阴暗的方面,因此我们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那些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积极价值的方向上。

我是这么认为的:

匿名社交并非无法促成人际交往,从Facebook采用实名制来维系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匿名确实并非其追求的目标。实名制旨在维系线下的熟络关系,填补因无法见面而导致的朋友间交流沟通缺口,即便是其斥资20亿美元收购的虚拟现实设备Oculus,也遵循这一逻辑。这种网络平台形成的人际联系不同于真实身份认证下的熟识圈子,而是促成不认识的人之间进行交流、产生关联的即时性互动,类似短暂的邂逅,既迎合了人们探究隐私的倾向,也能够从中获得瞬间宣泄不满情绪的满足感。

其次,非实名网络平台能够显露人的本性,然而未必是负面的,不一定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匿名交流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人摆脱身份束缚,自由抒发真实想法,其实我们浏览匿名平台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外的Secret还是国内的秘密论坛,粗鄙或攻击性的言论仅占少数,多数内容都是贴近日常、触及灵魂的分享,例如有人追忆童年的志向,有人倾诉自己的尴尬经历,有人缅怀远去的岁月,还有人感叹逝去的恋情。

人们完全相信实名制社交会限制用户自由表达的想法,他们觉得非实名制就能解决此问题。但是我要指出你错了,即便你用假名字注册社交软件,你也会扮演虚拟角色,你的社交活动会被打上特定标记,你的自由表达想法和本事同样会受到这个角色定位的约束。匿名社交则截然不同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由于使用者不暴露身份信息,也不显示头像,因此他们仿佛化身隐形个体,得以卸下伪装,展现本真面貌。

有些人觉得,在隐匿身份的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只能暂时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长远来看,它无法持续吸引并留住用户,一旦新鲜感消退,这类应用就会走向衰败。然而,好奇心和窥探欲,以及人们对性、财富和权势的渴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些欲望永远不会消退。

匿名社交的终极意义就连接本我的人与人

近期从王小川处得知,互联网的根本在于“关联”,百度致力于关联人与资讯,腾讯着力于关联人与他人,阿里巴巴则专注于关联人与商品。我个人却觉得,互联网即传播渠道,传播渠道即关联,所以只要是互联网打造的产物,其最终任务就是处理“关联”的难题。微信即时通讯是沟通个体与个体,公众订阅号是沟通个体与资讯,公众服务号是沟通个体与商品,个体与服务,个体与物理设备。那么匿名社交产品沟通的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本我》中阐述了一个心理学概念,称之为本我,这个概念指代的是潜意识的思维状态,象征着思维的根本形态——人类最根本的、用以实现本能需求的渴望,例如饥饿感、愤怒情绪和性冲动等。在我看来,匿名社交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促成本我层面的个体之间的交流,而诸如“秘密”这类应用恰好精准地契合了这一特质。改善当前自我状态下人际互动的衔接方式,这款名为秘密的应用程序仍需完善诸多方面。例如,区分一级关联与二级关联是否可行?是否要增设公司、家庭、情感等专门板块?能否依据关键词自动过滤可能引发不适的信息?譬如在特定秘密情境中,是否可以增设即时沟通渠道?一对一的私密通讯还是多对多的群组通讯?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