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社交存在风险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4

徐云蕾重新融入人群后,她坦言自己参与隐姓社交的唯一想法就是寻找伴侣关系。早些时候,一位好友向她讲述了通过某个隐秘社交平台找到另一半的际遇,并鼓励她也去尝试。徐云蕾因此感到跃跃欲试,在经过一番踌躇之后,终于踏上了这场寻找缘分的征程。实际生活里,我的社交圈子不大,认识的男性也不算多,但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认识很多男性,可选的范围也更广。徐云蕾这样解释。非公开的社交平台不同于需要顾及现实因素的认证软件,它让人能更坦率地看清对方真实的样子,我觉得这对后续的相处很有帮助。徐云蕾不单喜欢找人闲谈,还时常借助一些不公开的匿名平台,来排解那些不适合在朋友圈流露的心事和烦忧。

张乐年现在在安徽一所大学上学,他大一的时候用一款匿名的社交应用认识了一位同班同学,这个人是他的朋友。“我们有时会聊天,高兴的事就互相说,不痛快的事就发牢骚。”尽管他也和其他朋友聊天,但对张乐年而言,这位来自陌生世界的匿名朋友让他感觉更自在,“没有身份限制的环境让我们更无拘无束,沟通起来也不觉得有压力”。他有时会在隐秘的虚拟空间吐露,那些在家中从不多言的私人琐事。

这类应用的开端可追溯至2011年。当时,某社交平台的首创者在其住所附近派发卡片,居民在卡片上写下隐秘内容后寄回,由首创者筛选并公布于网站。同年9月,他紧随移动化趋势,在应用市场推出同名软件,迅速走红。这款产品的试水启开了匿名社交的篇章,此后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同类软件。

年轻人为何对匿名社交情有独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鑫星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指出,许多学生认为,在网络上的匿名状态下能够更畅快地抒发情感、展现个性,甚至可以释放内心的不满。在这样的虚拟空间里,人们感觉更为轻松自在,能够摆脱自我身份的束缚,不受群体中心的限制。

孤独与猎奇交织下的社交尝试

想到当初要下载匿名软件的念头,肖泽坦言自己主要是被新鲜感吸引,他忍不住想:“到底是什么魔力让这么多人着迷?”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他试着安装了一款匿名的社交应用,不曾想一下子就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以他的观点,匿名社区中既有用户交流个人兴趣,也有成员宣泄生活不满,认为匿名性如同屏风,许多在公开场合难以抒发的感受都能在此得到排解。

据肖泽说明,某个匿名的社交应用会依据个人资料来寻找合适的通话伙伴。一旦交流了五分钟,用户便有权决定是否愿意向对方公开自己的详细信息,也有权选择是否继续当前的对话。肖泽谈到,他的家人因为工作原因总是很忙碌,难得有机会和父母在家交谈时,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应和“嗯”“哦”,真正深入交流的时机非常有限。接下来,网络互动中的语音通话特性最能吸引肖泽的注意,他发现里面聚集了许多可以交流的朋友,每当夜深人静心情烦闷又找不到倾诉对象时,他都会选择在那里宣泄感受。

段鑫星谈到,大学生借助匿名社交平台,主要目的是对外沟通,另外还有结交朋友和参与附带的游戏活动。当线下的社交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把注意力转向网络。段鑫星认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社交行为非常关键。他指出,“人”字的结构意味着彼此扶持,作为社会性生物,人们需要离开虚拟世界,去建立真实的社交联系。科学调查表明,沉迷虚拟空间的学生,对于现实社交显得冷淡,他们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也更弱。

张乐年将这种前所未有的匿名社交感受,称作“净土”。与线下社交不同,线上匿名互动“更利于宣泄不满”的特点,让她当时感到十分兴奋。在她眼中,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想要抱怨的人和事,总有关联朋友圈,难以痛快表达,且伴随心理压力,“不过匿名社交的宣泄程度更高,与关联朋友圈的交集几乎为零,没什么心理顾虑。”

中青校媒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大学生下载匿名社交软件,是由于性格比较文静,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不多,希望借此平台结交朋友;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匿名环境有助于缓解压力;不少受访者认为,在这样的场合可以放心倾诉秘密、宣泄不满;部分学生下载这类软件,是为了体验匿名带来的乐趣和刺激;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基于共同兴趣的匿名环境,有助于形成群体归属感,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也有不少人将其看作是扩大社交范围的一种途径。

段鑫星表示,要恰当引导大学生开展人际互动,首先需培养他们阳光积极、沉着冷静的心境,重视青年网络心理状态,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集体心理辅导;其次借助同龄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微型座谈,例如鼓励大学生参与改善网络空间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讨论自己能怎样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的网民,他们是“网络小精灵”,是数字世界的早期居民,因此关注他们的网络心理状况十分关键。

匿名为用户构筑了社交的净土,不过和谐的环境需要每个参与者的自觉和他人的约束。徐云蕾对匿名社交持肯定看法,觉得它有助于人们结识更多同好,诸如电影和音乐爱好者众多。然而在坦诚交流之际,大家应当审慎辨别,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年轻人的2.5次元,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

糖衣里面,可能藏有剧毒。肖泽认为,没有身份认证的交流平台暗藏隐患,稍不留意就可能让参与者受害。隐私的暴露是首要难题,个人资料能否安全存放令人不安。肖泽指出,无意间发布的一张影像,或许就能透露出当事人所在的精确地点,不知不觉中就从隐藏身份变成了身份暴露。

倘若对方不至,我便要赠送一千通电话骚扰!元宵节来临之际,徐云蕾承受了来自网络匿名社群中相识者的恫吓。经过多次郑重回绝,尽管那人不复纠缠。然而遭此胁迫的境况,仍旧令她心有余悸。她觉得,倘若未能建立充分信赖,切莫轻率交换联络途径,亦不宜过多流露个人隐秘状况。徐云蕾表示,一些匿名的社交软件,会在对话界面比较醒目的地方,告知用户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过,这种匿名的情况,还是容易让那些行为不端的人,找到漏洞。”要是聊天时,有不熟的人问“有空一起玩吗”,徐云蕾会立刻向平台举报这个陌生人。

张乐年经历过匿名社交应用,因此对这类软件持平衡看法。匿名场景潜藏危机,新闻报道中有提及。情感欺诈、财产诈骗、隐私外泄等情况都可能发生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使用时必须谨慎。她认为大学生应对“陌生交友”保持理性,时刻维持清醒的判断。“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要在法律边缘试探。”

根据中青校媒的一项调研,大多数受访大学生觉得,隐匿身份的场合会助长虚假言论和不当言论的散布,许多受访者指出,在隐匿身份的情况下诈骗等不法行为难以追究责任,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隐匿身份的场合容易遭遇不法分子,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此外,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有超过六成学生表示难以确保,不良内容广泛传播,包括暴力及色情信息,这类现象普遍,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它引发消极情绪扩散,同时网络上的攻击行为因此变得更加严重,这些也是大学生在匿名状态下感受到的主要问题。

实际上,很多匿名社交平台刚出现时都像雨后蘑菇一样迅速增长,但很快又消失殆尽。第一个匿名社交软件上线三个月就被迫关闭,因为它上面充斥着恶意攻击、暴力行为和色情内容。后来那些模仿它的App,虽然初期用户数量增加很快,但最终也因内容审查不力、用户信息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被强制停止服务,以失败告终。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交方式多种多样,段鑫星提出,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担当,清理网络风气。平台企业要恪守本分,绝不能为博眼球而纵容。大学生同样需要约束自我。网络的消极影响若能有效控制,是高校、网络管理者、社会评论、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各方各负其责,才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

张乐年在大一下学期后半段,加入了三个学生组织,课业负担的加重和社团活动的繁多,使她的时间被完全占满,那款曾让她十分着迷的匿名社交软件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她也从手机中删除了。“现实社会里认识的朋友,已经能够满足我的社交需求了。”张乐年直率地表示,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实现了倾诉欲和交友愿望。如今,相比于线上匿名社交,她更喜欢线下真实的接触和相处。

关于“匿名社交”的讨论里,有网民把用真实身份交流的应用称作“修饰过的自我”的展示平台,把匿名社交软件看作是和他人共同展现本真日常的公共界面,从真实社交转向匿名交流,体验的是卸下负担的“略微熟悉”情境,从而更方便地记录日常,抒发个性。然而,新开辟的私密空间,依旧布满暗礁。有网民坦言,虚拟空间终究与现实存有不同,心理上的困惑处理完毕,就该同它告辞了。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实习记者罗希和程思,以及实习生王军利,报道信息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