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

抗击流感药品达菲、瑞德西韦可以阻隔病菌,城市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会实施封锁措施,武汉红十字会收购了来自山东寿光慈善机构提供的瓜果蔬菜……面对这些信息,作为社会新鲜人、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他们辨别虚假消息的水平如何?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于涛领衔的团队今年2月对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学子展开研究,发现涉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有12.8%的学子承认自己或同学曾转发,另外还有8.3%的学子坦言自己或同学曾发表不妥的疫情相关言论。

网络暴力低龄化

那个演员连哭泣都让人觉得作呕,她现实生活里八成就是第三者。热播剧《三十而已》里的“林有有”一角,让扮演者遭到网友谩骂而落泪,她坦言所有事情发生得太突然,远非自己所能料及。就在不久前,诗人北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诗作,不料却引发轩然大波,部分网友竟用简写词汇对他进行诽谤。北岛在评论区做出回应,称这里是一个讨论诗歌的地方,但不应出现言语的攻击性。他决定从此不再开放诗歌相关的评论区。

北岛和林有有的扮演者,碰到了一些青少年网民中间流行的“祖安文化”,这种文化正在传播。

那种随口议论亲友生死、毫无道理地互相谩骂、纵情吵闹的所谓“祖安风格”,现在正受到年轻人追捧。“祖安”这个称呼源自某款网络游戏里一个同名服务器,那里的玩家以喜欢说粗话、精于口角而闻名,慢慢把“祖安”变成了骂人话的别称,再后来借助B站等亚文化网络平台传播开来。部分青少年自称“祖安男孩”“祖安女孩”,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参与娱乐、游戏、直播等活动,经常互相攻击、争吵,并且追求“新颖、尖锐、易于记忆”。

这种网络上的互相攻击,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现实生活的社交中,甚至被扭曲地喜爱和效仿。江苏南京某初级中学的一名学生透露:“班级里许多同窗日常沟通时都使用粗俗词汇,在班级微信群中,有人会持续发送大量不堪入耳的话语。”还有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如果不会说,就会显得自己格格不入,说出有创意的脏话也被当作一种‘时髦’的表现。”而且我是在网上发的,又没有在现实中真的骂人。”

青少年既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施加者。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编纂的《社会蓝皮书: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所提供的资料,有28.89%的青少年在上网时遭遇过暴力性谩骂,这种谩骂通常表现为网络上的嘲笑和讽刺,或者是使用侮辱性言辞进行攻击。百分之六十八点四八的青少年在社交应用中碰上暴力谩骂信息的情况,百分之五十五点三的青少年是在网络社区遭遇此类信息,百分之三十点六六的青少年是在短视频平台上遇到,百分之三十点一六的青少年是在新闻评论区碰见。

新媒体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强的融入性和覆盖面,他们难以分清社交平台上公共领域与个人隐私的分界线,对于社会秩序、特定情境以及行为准则缺乏明确认知,因此容易导致个人信息过度挖掘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斌指出。

遭遇网络侵害

青少年除了遭受网络欺凌,还面临其他网络安全隐患。一位初中教育工作者指出,有学生因为社交平台上泄露了个人隐私,遭到敲诈,由于害怕告知家长,便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处理此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团队共同披露的《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研究报告》表明,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遭遇的网络违法伤害中,网络欺诈的比例达到了46.67%。

年轻人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便捷的社交网络正好给了他们抒发想法、排解心绪的场所,他们运用社交平台十分自如,可以随时和他人互动、分享日常,却常常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中国社科院一项调查指出,青少年面对网络风险时的应对能力比较欠缺,有45%的青少年在登记账号时很少留意用户协议,对于自身的权利与责任认识不清。

新媒体能够增强年轻人自我学习、意见表达以及社会互动的水平,然而,在媒介技术进步及其引发效应方面,年轻人对于媒介及信息的理解与分辨本领仍然存在诸多欠缺,综合来看,我国年轻群体的媒介能力迫切需要提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教授兼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张开这样表示。

2.风险背后,这些深层原因亟待重视

青少年焦虑与数字代沟

目睹年轻人在网络平台随意弹射充斥粗鄙之词的留言、发表言论、留下回复,许多人都忍不住疑惑,这些年轻人究竟发生了什么?

部分青少年正经历反叛阶段,热衷探索新奇事物,为缓解社交压力,他们频繁利用社交网站进行集体互动,常常导致小团体内观点和情绪走向极端,进而引发互相辱骂、挑起矛盾等现象。过度沉迷网络社交,现实人际交往的匮乏,使得当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不知不觉间卷入群体性观点对立的漩涡中。

许多家长感到十分茫然。在传染病流行的时段,孩子长期通过网络接受教育,他们耗费在电子设备上的时刻显著增加,然而,她们不清楚孩子在线上除了功课之外,究竟在从事哪些活动,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这样表示。

数字鸿沟已困扰众多年轻一代及其长辈。广州市少年宫广州青少年网络安全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地负责人张海波通过调查指出,十岁到十四岁的学子与家中长者在社交应用上互加好友并交流的情况不足百分之三点七,超过半数的孩子曾因网络使用事项与家中长辈产生口角。许多成年人对新兴交流方式的认识程度、掌握情况都不及下一代,难以洞察和规范子女的在线活动,部分人甚至打算采取完全禁止的方式来应对。

不良信息充斥社交平台

家长们顾虑并非没有根据,青少年登陆社交网站后,极易受到各类负面内容的影响。调查显示,当前社交网络平台推送的信息中,充斥着不少庸俗、淫秽、猎奇的资讯。例如,手机QQ的“看点”板块里,既有游走在色情边缘的视频和段子,也有不少宣扬迷信、渲染恐怖、格调低下的网络小说被推荐。B站这类视频平台上传了许多外国电影节选片段,这些片段常以“伦理影片”“完整版”“非常刺激”之类的标题吸引眼球,其中充斥着大量带有性意味的画面,这种情况让青少年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许多社交平台借助设立“青少年模式”来避免儿童少年过度沉迷及接触不健康资讯。成效如何?以新浪微博为例,其“青少年模式”说明如下:系统会优先推送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内容,同时将不适宜年轻人的信息加以屏蔽。但是若要查看手机微博,启动青少年功能后,可浏览的信息大幅减少,不过,“你可能关注”板块里的推送,最突出的位置照旧是“某某明星支持者聚集地”。

调查显示,青少年保护功能并未涵盖所有社交网络,现行的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某些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版本的用户被禁止进行充值、打赏、发表弹幕、参与直播等活动,但用户仍能通过其他账号,例如微信、QQ等直接登录,部分游戏也可以直接进行充值和消费。在搜索应用中输入相关关键词,大量关于如何绕过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帖子随处可见。

此外,年轻人也沦为社交网络领域资金博弈的目标群体。那些以“八组、兔区、爆料、吃瓜”命名的众多账号,为了吸引关注度,热衷于讥讽名人、揭露私生活、编造虚假信息等,引诱年轻人接触不健康资讯,挑起年轻人互相攻击。在这些账号发布的内容评论区,年轻人粉丝之间充斥着“你真是无可救药的废物”之类的激烈言辞,比比皆是。这些账号分别归属于各个网红的中介机构,借助传播出处不明、思想庸俗的消遣信息,以此招徕年轻群体关注,促使他们介入网络上的喧嚣活动,达成商业获利目的。

强化社交平台管理仍需进一步努力。二零一六年十月,国家互联网信息主管机构公布了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法规(初步意见稿)》向社会征询看法的公告,不过该法规至今尚未付诸执行。涉及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及安全防护的相关法规,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文件里。

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我国媒体素养培育尚存诸多弊端。现阶段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实践遭遇三大困境:教师资源匮乏、课程难以维系、社会知晓率不高。例如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在2008年至2011年间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实施了三年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试验,成效显著,但合作终止、主管人员变动等缘由导致项目无法延续。许多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依附于特定的研究计划,一旦该计划完成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相关的教学活动便会中断。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理论,因而难以组织基础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仅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尝试。虽然部分新闻传播类院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已经设立了全校学生均可选修的媒介素养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尚未提供此类课程。根据相关调研,仅有9.8%的在校大学生反映学校曾开设过相关课程,高达67.8%的学生表示从未接受过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牟同学是山东财经大学毕业生,他谈到在校学习时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没有接触过媒介素养方面的课程,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主要凭借自己的常识。部分高校在“信息技能”和“数字技术”等课程里,顺便提及了媒介使用,不过这种讲解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到现在,大学里关于媒介素养的教学,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系统的、能够长期坚持的培养方案。

3.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需各方发挥合力

如同路上行驶的车辆,事故的发生不能只责备驾驶人员,还须借助交通规则、交通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协作管理。青少年媒介能力的提高,需要监管机构、社交网站、学校培养、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共同协作。

完善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强化相关领域的监督机制。权威人士指出,需进一步加大对于恶意搜集个人信息及网络公开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行为的惩戒,增设网络欺凌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的条款。对网络活动设定严格的年龄门槛,社交平台与游戏产品所发布的内容,是否包含暴力、血腥等元素,是否涉及低俗言论,必须经过严格审查。此外,需强化对自媒体的管理,制定更具体的规章制度以约束恶性竞争,营造积极正面的网络氛围。

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网络认知、社交方式。权威媒体需恪守信息筛选的职责,积极承担环境监督等社会责任。面对紧急事件,媒体应严格审查“网络曝光”等消息来源,确保报道的真实可靠,力求客观公正,注重内容的权威严谨,防止片面零散的传播,从而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信息辨别能力。

网络空间治理机构须督促网络名人及演艺圈人士发挥正面榜样作用。对于追星活动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以及相互诋毁的社群行为,需强化管控和疏导。要时常检查粉丝活跃的虚拟社区,对那些频繁发表攻击性言论的网民群体,应实施账号冻结和追踪来源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力求将网络欺凌消灭在初始阶段。

要真正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指出,国家教育政策制定时需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支持,借助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途径来强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现在不少中小学和高校已经着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广州市少年宫研究出媒介素养渗透式进步的方法,把媒介素养教导和学校的各种课程、校园集体活动、少先队组织活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等结合起来等。2013年,推出了针对学生、家长、教师的《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亲子阅读材料、教师用书系列课本。二零一七年,该《媒介素养》小学生版本教材,正式编入广东省地方课程教材清单,标志着国内首次有媒介素养教材被纳入省级地方课程体系。

当前,众多大学正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姚争透露,该校在浙江、四川、甘肃等省份的15所中学和小学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点,累计有将近一千名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同时,接受课程指导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人数超过一万个。西南大学把媒介素养培养加进了学校的主要教学环节和课外活动里,设置了媒介素养方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还举办媒介素养比赛、网络文化活动、青年媒体论坛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媒介素养能力。此外,学校还联合政府部门、新闻传播机构、网络公司等,组织参观学习、工作实习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媒介素养锻炼的机会。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所遭遇的教师资源匮乏、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困境,迫切需要借助教育长远部署加以应对。

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助力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张开主张,需借助社区教学、家庭学校合作等途径增强家长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关注青少年在媒介应用中的疑难与挑战,以更公平、冷静、新颖的方法,充当青少年科学健康使用媒介的推动力量。(记者 马姗姗)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