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之后,校园社交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不过现在,就算马克·扎克伯格和马化腾从无到有,也极难重现Facebook和人人网昔日的辉煌。虽然社交关系在移动互联期间依旧是首要需求,不过人们的互动模式以及信息接收偏好都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Facebook和人人网刚刚兴起之际,公开身份、紧密人际关系的社交需求几乎无人问津,学校则是一个关系密切且环境单纯的“沃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个绝佳的切入点,尤其是在重视校友情谊的美国。
最近一年,人人网已经进入股价低于一美元的“常态”
但是人人网自公开上市以来,就踏上了长达七年的持续走下坡路历程。Facebook如今也碰到了用户增长停滞的困境,即便借助收购Instagram等手段来丰富产品布局,到了2019年第三季度,其应用安装量还是同比减少了百分之十三。
这个问题需要从Facebook和人人网这类校园社交产品的普遍特征来分析,具体来说,要从它们所共有的属性入手。
身份确认,是像Facebook和人人网这类校园社交应用最突出的优势所在。通过构建基于同学、老师人际关系的社交平台,它为用户处理事务或进行社交互动创造了真实可信的条件。
但这种环境正在被更垂直的社交产品破坏。
职业发展方面,建议使用专业社交平台,例如脉脉或领英,更为适宜;社交互动方面,则更适合采用即时通讯应用,例如校园社交软件上结识的朋友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若要进一步交往,往往难以避免添加微信的情况;内容获取方面,则倾向于更加注重社交属性的短内容平台,例如微博、抖音或小红书,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更加多元,也降低了与熟人之间的信息干扰。
另一面,公开透明的社交方式不再吸引人了。对使用者而言,经过身份确认的校园社交平台,形似现实中的大型运动场地,里面所有学子依照入学年份、院系学科被划分成各个集体,分别排列站立,各自的位置比较稳定。
多数人呼喊的声音,或许能让整个操场听见,然而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特别引人注目的“活跃分子”,才有可能成为这个操场的意见领袖,从而获得拓展社交网络和大量获取资讯的益处。
个人社交范围通常局限于同校或邻近的"班级"之内,这种情况下,运动场地几乎等同于社交网络中的熟人圈,信息传播与接收都严格限制在彼此认识的人群里,逐渐呈现出类似私密社交平台的特征。
追求展示自我、希望获得认可的青少年群体,明显不适应这种线上线下毫无差异的校园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实质内容。若创新性的校园社交平台仅仅致力于构建一个简单的社交网络,将很难继续吸引参与者,并且会显得缺乏新意。
这同样是“Biu校园”“Summer”“梨喔喔”等校园社交软件的运作方式,它们借助“有趣”“美观”的外表,比如交互手法、视觉呈现,来营造“前卫”“时髦”的氛围,以此招徕喜爱潮流的年轻群体。
但这种套路玩的久了,也会让用户产生新的“产品耐药性”。
校园社交“老三样”,正在走向范式失灵
剖析校园社交的种种策略,是理解这一领域核心的关键所在。诸如社交应用在2015至2016年迅猛发展阶段的11点11分、黑白校园、Campus(即便不熟悉也属正常,社交领域并非竞争激烈的蓝海而是残酷的战场)以及新近面世的“梨喔喔”等平台,它们所采用的策略大体可分为三类。
实际上,非学生用户也可以注册Summer进行使用
以著名学府为起点,这种模式逐步扩展至重点院校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最终惠及所有高校学生,例如Facebook、人人、Snapchat以及Summer。
创新一种全新互动方式,凭借该方式招徕参与者,积累相当关注度,进而向社会上层及重点学府学子传播,典型范例为借鉴Soul互动机制的“梨喔喔”。
针对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且有待完善的需求点,发掘一种“刚需工具”模式,先开发实用工具,再以此作为平台入口,促使用户在工具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现阶段,此类产品多集中于云打印、兼职信息及课程安排等领域,其中超级课程表等强需求产品表现尤为突出
当前情形表明,先前提到的那些方法逐渐不再管用,想要让顾客接受这些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
先讲讲之前提到的“基础功能型”模式的问题所在,大学生群体中,真正需要社交属性的工具非常有限,像兼职、打印、倾诉等具体场景,这些需求太单一了,完全无法形成一个社交平台的基础。
知名度非常高的“超级课程表”等课程社交产品,能够走红也是因为抓住了“寻找同学一起学习”这个场景里还有待改进的功能(那时候,并不是每节课都会建立微信学习群组)。然而,这样稍微强烈一些的需求却非常稀少,仅仅能够支撑一两个产品,它们的生存发展还受到微信等综合性社交平台的影响和挤压。
至于“以乡村包围都市”的思路,这种思路在以往并无不妥之处,倘若提前若干年出现,单是凭借其多样且富于新意的互动方式,便足以将大众从枯燥、单调的社交应用中吸引过来,如今情形却是,互动方式愈发难以脱尽陈旧,参与者的期待也日益难以被轻易满足。
梨喔喔,和Soul在产品上非常像
诸如“天体”与“应答”之类的核心互动方式,在Soul等匿名社交应用上逐渐被败坏之后,新晋的“Summer”与“梨喔喔”也采用了几乎如出一辙的方法,仅在细微之处稍作调整。这种现象难以简单视为模仿,毕竟提供给后续者创新的空间实在极为有限。
更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是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新推出的活动吸引新用户的成效非常差,参与者大多在尝试后就不再关注,用户保持活跃始终是一个挑战。
这种以顶尖学府为起点的选拔方式虽然历史悠久,却依然广受欢迎。它代表了一条最为稳妥、最为成熟的晋升通道,然而其潜在问题在于,在从一流大学、二流大学逐步过渡到普通高校,最终延伸至全体大学生的演变过程中,至少要面临两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次是从清华北大到重点大学;
第二次是从所谓的顶尖学府,扩展到涵盖民办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所有大学生范围。
每当用户数量增加时,就可能引发老成员对平台成员质量及内容风格的不适感。这类社区或社交应用在经历此类情况后,通常都会面临一段困难的发展停滞期,甚至会出现规模缩减的阶段。
应对这种发展中的难题,需要看顶尖大学毕业生创业者的才智,他们能否妥善解决。
走出校园:一切“校园产品”的终局
让校园社交产品实现跨校发展,更能彰显创业者的才智,这比让产品顺利从大学校园过渡出来,是一个难度更大的关键考验。
每一项校园服务都必须应对顾客最终会终止参与的情况:参与服务的对象仅限于学子,而学子们最终都会完成学业离开教育机构。
一旦校园相关服务仅限于校园环境使用,那么每到一年之中某个特定时期,活跃用户数量就会急剧减少:那是学子们即将离校之际。
要保证用户数量稳定,每年都需要进行一次集中的新用户获取活动。任何产品都会因此承担巨大的费用。从用户构成分析,校园类产品若想持续运营,就必须突破校园范围,让用户在离开校园后仍然使用,或者在外部创造新的应用环境。
实际上,与云打印、课程安排以及“某某树洞”这类工具性质和资讯类校园产品比较起来,校园社交活动反而更不容易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
超级课程表目前的官方网站
对于使用者而言,应用软件用毕即可废弃,大学社交网络积累的用户联系网络却无法迁移。所以,即便学生毕业离校,大学社交软件仍能为他们带来用处。这正是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在大学社交市场提前抢占先机的缘由:争夺校园用户入口,为自身产品或服务吸引客流。
然而目前堪称真正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获得成功的社交应用,仅有Facebook和Snapchat。即便校内网已经公开上市,最终也未能顺利过渡到社会用户群体。其余众多针对校园的社交产品,大多默默无闻,生命周期极其短暂。
国内校园社交赛道,真的后继无人了吗?
用户分布广泛,存在功能不足,被市场领先者压制,难以构建商业盈利模式等情况,校园社交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失败案例。
屡战屡败中,校园社交赛道也蕴藏着新的机会。
学生生涯期间,存在诸多发展方向,例如参与社会实践、继续深造、前往海外、寻找工作等,在面临抉择和转换方向时,年轻人迫切希望得到经验丰富者的指点,同时也期待能够进行交流和表达。
学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关联和互动情境的汇集地,校园内的交往互动也应该基于此,为参与人员提供各类互动情境的过渡。
从市场体量考量,人人网离场让后续创业者占据了校园社交领域的大部分份额,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机遇。这个市场空缺,必然会催生新的产品来满足需求。
假如存在一个“新一代人人网”,那么这个平台的意义,在各大企业都在争夺年轻群体关注和用户数量的当下,显而易见。字节跳动和京东之所以愿意对高校社交领域进行投资和规划,也是因为看重了它的潜在价值——它或许能打破当前被少数公司主导的社交市场局面。
对于投身社交领域的创业者而言,这种未来的吸引力是极其巨大的。所以,一批批大学里的社交创业者不断涌现,始终流露出一种不甘的意味。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哪个校园社交网站能够吸引超过千万用户,这个数量大约只是人人网上市前十分之一。
可以证明的是,现有的校园人际交往渠道已经非常困难。要从校园人际交往这条竞争领域取得进展,运营方式或互动方法的初步改进远远不够,必须在现有框架之外寻找新的切入点,让校园人际交往超越校园范围,摆脱激烈竞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