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角度诠释社交网络的外延与内涵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3

“社交网络”这一概念源自于英文的“social network”和“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有时前者也被称作“社交网络”,而后者则被译为“社会化网络服务”。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目前对于社交网络的定义,以及它所对应的平台、交互关系或服务,人们之间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对众多文献中关于社交网络的界定进行系统整理后,本研究力图提炼出社交网络的普遍特征,并且从三个不同维度对社交网络的外部范围和内在含义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丰富。

1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人类交流愿望在网络的延伸

无论是Facebook还是新浪微博,抑或是腾讯用以封锁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微信,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放大了人们的倾诉、交流、围观和感受的欲望,从而使得同一平台上的用户之间形成了网状的交互模式,并让用户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触及的愉悦。从这个视角来看,社交网络的进入门槛实际上并不高,诸如BBS论坛、社区平台、SNS社交网站以及QQ群等不同形式的网络空间,均被包含在社交网络的范畴之内。在先前对社交网络进行归纳的总结文章中,我依据交流内容的差异,将网络百科、淘宝、游戏社区等一并归类为社交网络范畴。其核心原因在于,这些平台为用户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借助这些平台,人们不仅能满足阅读、购物等基本需求,还能体验到与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人际交往乐趣。例如,网络百科允许用户对词条进行编辑和提出疑问,由于用户身处同一平台,对特定词条的共同兴趣促使他们进行互动。淘宝上的商家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在购物、售后服务、商品评价、追加评价、晒单等互动过程中,共同构建了一个围绕平台的社交闭环。资深买家与卖家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类似于传统社交网站上的陌生人间交友环节(通过阿里旺旺等即时通讯工具实现),换言之,当某个平台能够将用户的社交活动集中展现,并促进用户之间形成网络状的连接时,该平台便具备了社交网络的特征。

2 社交网络的区别来自于社区规则的设定

根据社交关系的紧密程度,微博和微信被归类为弱关系网络与强关系网络;而根据信息传播的规模,微博和社交网络平台则被划分为碎片化社交网络与集群化社交网络。然而,由于各产品功能相互渗透,这些分类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微博设立了私密的朋友圈功能,从而在陌生人社交的基础上融入了熟人社交的元素;微博推出了长篇微博功能,使得140字的限制不再是单条信息的唯一长度;人人网加入了即时状态更新的功能,使得该平台也具备了信息碎片化的特点。

观察现实社会中社区的方式去审视网络社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社交平台之间的本质区别主要源于其设计者对社区规章的设定。“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社区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则,否则社区成员的聚集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社区设计者若觉得交流应尽量简明扼要,便设定了微博的字符限制;若觉得社交活动需重视用户隐私保护,便推出了微信和秘密树洞;若觉得内容分享是用户最大的快乐源泉,便诞生了糗事大百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的人因对社区规则的认同而汇聚一堂,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一种网状社交结构,垂直社区便应运而生。从这个视角来看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社区之间的差异根源在于,人们通过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来规范现实中的社交互动,并将这些规则映射到网络空间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从而构建起在各自规则体系下的人群聚集地,这便是我们所称的社交网络。

3 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不可等同

社交网络理念的崛起促使传统媒体纷纷加入社交平台或自行搭建社交网站,这一趋势愈发明显。大众期望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途径、形式及规律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洞察社交群体观念的变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相关的实际应用领域涵盖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网上的传播效应、谣言的滋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然而,实际上,这些可追溯的研究方向往往存在将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混为一谈的倾向。我们应当意识到,大多数社交网络提供给用户的,实际上更多的是情绪和兴趣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可能并不依赖于文字和图片,而是一种更为隐蔽的好恶传播方式。微博与微信平台上的“点赞”功能尤为突出,用户对他人所发内容进行点赞,并不能推动该信息在社交圈中更广泛或迅速地传播,它仅仅表明特定圈层内的用户已接收到该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体现在观点上,还涵盖了“喜爱、羡慕、庆祝、愉悦”等多元情感的表达。此外,诸如“下厨房”、“糗事大百科”等社区,实则主要功能在于分享内容与追求快乐,尽管在这些社交平台上信息得以传播,但想要通过量化手段对其进行追踪和分析却颇为困难。

随着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及素质的提升,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曝光和交流,社交网络逐渐展现出大众媒体的属性;这正是社交媒体创立的初衷所在。然而,作为研究者,若能准确地区分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在目标、作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社交网络,从而避免陷入传统传媒研究的自我封闭,并有助于在研究工作中拓展视野,避免仅仅关注细节。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