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负面评价及对策研究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社交媒体的迅速推广为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和隐私被侵犯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用户对社交媒体持有负面看法。这些负面评价主要涉及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导致的疲劳感、对隐私侵犯的担忧、对社会评价的顾虑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疏离感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增加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分量,广泛传播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其次,增强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确保他们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运用媒介;最后,媒体机构应加大力度对媒介服务系统进行升级和技术研发。
社交媒体上遭遇的负面反馈;对社交媒体产生的疲惫情绪;对隐私被侵犯的忧虑;对社会评价的担忧;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疏离感。
社交媒体,这一基于Web2.0技术的开放平台,代表着一种新兴的新媒体形式,通常被称为社会化媒体或社会性媒体。它允许用户反向上传内容,从而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媒体形态以用户个人为核心,具备自发性传播的特性,使得用户能够自主生产、创造和交流信息内容。同时,社交媒体还具备实时性、互动性、连通性、开放性以及社区化等显著特征。社交媒体的兴起速度极快,且广泛流传。然而,其广泛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全是积极的。据凯度集团发布的《2018凯度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揭示,社交媒体对用户的负面影响比例从2017年的89%增至93%,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消极影响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揭示,到2018年12月,以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为代表的紧密联系型社交媒体,其用户使用率分别降至83.4%和58.8%,较2017年底分别减少了3.9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这种社交媒体使用率的降低,与社交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从用户个人使用角度和社会互动维度,全方位剖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所遭遇的消极评价。
社交媒体评价涉及用户对平台服务及各项功能的综合反馈,这些反馈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体而言,消极评价涵盖以下几方面:首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感受到的个人层面和社会互动层面的社交媒体疲劳;其次,对隐私被侵犯的担忧;再者,对社会评价可能带来的顾虑;最后,社交媒体带来的疏离感。
一、社交媒体疲劳感
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众多便利,诸如信息搜索与传播、社交关系的构建与维系等。然而,伴随其开放性和实时性等媒介技术特性而来的不便与压力亦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这些不便与压力包括:首先,新技术或媒体在操作上的复杂性导致的用户负担;其次,信息过载与冗余带来的接收疲劳;最后,人际关系过于繁重造成的人际负担。该问题导致用户身心俱疲。人们在浏览社交媒体时,往往会感到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疲惫,这种感受我们称之为社交媒体疲劳。
Kyongdal Kim等人提出,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经过多种不同的体验,会逐渐产生对社交媒体的消极看法,这种看法不仅体现在心理层面,还涉及身体层面的疲惫。HyunJi Lee与Dong Hun Chung将社交媒体使用中遭遇的诸多负面现象,诸如信息过载、隐私被侵、机会成本增加以及评价意识增强等,统称为社交媒体疲劳感。然而,这种疲劳感并非仅限于使用媒介的当下,它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使用完毕之后显现出来。
社交媒体带来的疲劳感主要源自技术和社交两个层面。首先,从用户接受技术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新兴媒介在投入使用之初,用户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适应。这包括新媒介的下载、安装、操作流程以及使用术语等,这些技术层面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技术难题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同样构成了导致媒体疲劳的关键原因。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社交媒体的用户并非被动接收信息,他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管理和更新自己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大量流动的信息和他人动态都需要逐一核实,这无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人们的日常时间与精力都极为有限,然而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却仿佛无穷无尽,由此引发的信息泛滥问题正日益加剧,使得人们感到信息过载的疲劳感愈发明显。
再者,在社交领域,维护社交媒体上构建的众多人际纽带,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引发社交媒体的疲劳感。在社交网络中,人们普遍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维系社会联系,然而,当关注的对象数量超过某个界限,便会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邓巴提出,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社交关系的人数大约在150人上下,这一观点被称作150定律,亦即邓巴数字。换言之,若社交媒体中的朋友数超过150,或者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社交网络便会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即人们对于在社交媒体上建立紧密联系的强烈愿望,随着好友数量的增加,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在信息型社交媒体如推特、微博中,相较于更注重社交特性的微信、脸书等社交型社交媒体,用户更容易感到疲惫。在处理社交媒体上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用户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
从人际关系的品质层面来看,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存在根本的不同。换言之,网络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差异,这种关系已经发生了质变,其重要性仅相当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半数。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大量人际关系时,由于感受到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他们更容易感到疲惫。社交媒体疲劳感可被界定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因技术因素和社交互动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及身体疲惫。这种疲劳感的出现因个体性格、对媒体的理解和依赖程度各异而有所区别。通常认为,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长,对媒体的依赖性越强,就越可能产生疲劳感。
二、社交媒体隐私侵犯
在法学领域,隐私被界定为“独处时的自由”,尤其是在“空间”这一维度上,它主要涉及到确保个人与外界或他人保持适当距离的权益。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常常处于一种互联的状态之中。人们借助诸如移动电话等便携式设备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这些被称为“随时在线”的装置,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人际互动,雪莉·特克尔在2008年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被束缚的自我”。
智能手机成为社交媒体的载体,使其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得以随时随地保持互联互通,这种紧密联系下的自我捆绑现象愈发明显。这一现象导致了隐私泄露等一系列负面后果。不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休息期间,社交媒体都能无时无刻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Deresiewicz强调,通信技术不仅侵占了我们的隐私和专注力,更严重的是,它剥夺了我们独处的自由。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上的每一次用户活动都会生成相应的数据痕迹。Koops将这些痕迹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户自身留下的“数据足迹”;另一类则是他人构建的关于用户的“数据轮廓”。用户一旦将数据发布至网络领域,便丧失了对该数据传播的掌控能力。即便用户自行删除了相关信息,他们也难以确切知晓有多少其他用户已经对该信息进行了转发、存储及进一步的传播。此外,媒体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挖掘,旨在推断用户偏好,进而进行信息推送与广告发布,更有甚者,为了谋取利益,将用户信息出售给第三方,此类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在个人隐私侵犯、隐私泄露等方面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三、社会评价顾虑
社交媒体构成了用户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使得信息的即时交换与共享成为可能,因此,将“social media”中的“social”直接译为“社会”并不够准确和生动,用“关系”来称呼它则更为恰当和直观。在建立与维护社交关系的过程中,社会性评价是决定关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社会性互动中,社会性评价是衡量人际交往深度的关键因素。人们倾向于与那些受到周围人好评且值得信赖的人建立联系。他们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挑选值得信赖的对象,并尽量避免与那些可能背叛或欺骗他人的人交往。通常,那些评价良好的人在建立社会关系时,会获得更多的正面情感或信任,从而更容易与他人积极建立联系。而且,他人之评价实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互动中,传达个人优势、彰显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构建与维系社会联系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对他人给予的评价给予关注。
心理学领域将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对他人可能或已发生的负面评价所引发的忧虑与恐惧,界定为负面评价恐惧,简称FNE,这主要涉及个体对于他人所给予的负面评价所感受到的不安与忧虑。那些害怕负面评价的人往往更加重视别人给予的负面反馈,对于别人可能提出的负面评价感到忧虑,同时也非常看重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社交型媒体因其广泛普及和频繁使用,尤其是那些强调紧密人际关系的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主要手段,并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因此,个体在各自社区网络中的评价对人际关系的品质具有显著影响。鉴于社交媒体在信息快速传播方面的强大能力,妥善管理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评价显得尤为关键。
四、社交媒体疏离感
疏离感主要侧重于社会成员在心理层面上的感受与体验,涵盖个体所感受到的孤独、疏远、冷漠以及无意义等消极情绪。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用以描述和阐释这一现象及其内涵。对疏离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社会构造、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社会构造的视角是通过审视其客观疏离性和内在构造特点来进行的;心理学的视角则不考虑社会或经济结构,而是基于个体独立的心理状态进行考量;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则是基于社会结构条件,以及个体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感知到的主观经验。
在本项研究中,鉴于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关系导向特性,针对疏离的三个关键特征,我们主要依据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感受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进行深入剖析。社会心理学家Seeman提出,疏离感可细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无力感、无意义感、无规范感、孤立感以及自我疏离感。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关注与他人的互动,通过这些关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并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然而,若这些努力未能获得积极的回应,个体可能会体验到无意义、无力以及孤独等疏离的情绪。
社交媒体疏离感体现为个体在其社交圈中未能充分融入,体验着与朋友间的距离感或无力感,且这种在人际网络中的距离感持续加剧。马斯洛认为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伴随着通讯技术与信息的迅猛进步,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友情,以及在所属团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联结感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交媒体用户更倾向于期望与已经建立人际关系的友人进行更多互动,并希望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联系。若遭遇相反情形,即他人给予的关怀低于预期,便极易产生被剥夺与被隔离的感受。
社交媒体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有效工具。然而,若在人际交往或所属团体中,对归属感、亲密感的期待未能得到满足,用户便可能产生被剥夺感和孤独感。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孤独感、疏离感之间存在直接关联,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导致这种感觉的产生。在笔者的(2014年)研究中揭示,社交媒体的运用频率与用户所感受到的疏离程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换言之,若一个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那么他所感受到的疏离感也会相应增强。此外,这种疏离感还会对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
五、社交媒体负面评价对策与建议
对于社交媒体所受到的消极评价,作者认为应当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调整用户在媒体使用上的时长与方式,以及媒体机构在服务与系统研发方面的努力等几个维度进行优化和提升。
首先,应增加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分量,广泛传播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针对这一素养的提升,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高校不仅是教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社交媒体用户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需重视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广泛传播媒介素养的相应知识,通过恰当的方法对大学生接触及运用媒介进行合理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及新媒体应用技能,进而实现从个别到整体的广泛影响,覆盖更广泛的媒体观众。
其次,需提升每位用户的媒介素养,确保其能够正确运用媒介工具。在新兴媒介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社交媒体种类繁多,用户需强化自身媒介素养的培育,适当地认识媒介的特性,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进而增强媒介素养水平。媒介环境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似,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在媒介环境中,个体行为需遵循外部环境的普遍规范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确保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这意味着用户在追求自身权利的同时,亦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用户不仅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更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即所谓的产消者。用户在争取对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的掌控权之际,亦需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网络传播秩序井然,守护网络空间生态,并积极自觉地抵制低俗色情信息的传播。此外,还需以恰当的方式运用社交媒体,有意识地管理媒介使用时长,避免过度依赖社交平台,并合理规划线上与线下的社交互动。提升现实社交活动的参与度,有助于降低社交媒体带来的消极评价及不良影响。鉴于此,用户需有意识地调整和限定自己在媒体上的使用时长与方式。
第三,媒体机构需深化对用户的研究,增强媒体服务质量与系统更新。它们需强化对用户的关注和探究,不仅需关注经济效益,更应重视社会效应与潜在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关注用户在使用媒体时的身心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各媒体机构,尤其是新媒体机构,理应增强对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力度。他们需深刻理解媒介对用户及社会的深远影响,积极履行媒体机构的社会职责,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他们应持续优化媒介服务,并不断进行系统升级。在社交媒体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媒介功能的局限性,并持续增强对用户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力度和系统版本的更新,以此减轻用户对于使用媒介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不安,同时降低用户在使用媒介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本文是关于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即“用户对社交媒体的负面评价及其成因”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BXW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