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社交、社区、社群
社交、社区、社群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人们有时会被这些概念所困扰。不少文章并未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使得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显得模糊不清。近期,我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了一些研究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现在此处分享我对于社交、社区和社群的看法。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人际交往逐渐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面对面交谈逐渐演变为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随之而来的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其中社交网络、网络社区和各类社群的发展尤为迅速。
一、社交1. 社交是一种行为
社交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行为,强调的是个体和个体的交流行为。
无论是直接对话,还是通过信件、电话等传统手段沟通,抑或是利用Facebook、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互动,这些互动形式均属于社交活动的范畴。
2. 社交主体是人
社交活动以人为核心展开。本质上,这些活动中,交流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体。内容从个体的兴趣和愿望出发,在个体之间进行传递与交流。在社交过程中,内容实际上成为了个人的一部分。
利用微信的通讯功能传递信息,在Facebook上更新动态,这些行为主要是个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这类内容的生成与信息的传播,均源自个人的自主选择。
3. 社交的关键因素
1)关系链
社交活动之展开,离不开关系链这一基础构成。只有当人们建立起某种特定的联系,才能进行社交互动。
身处社会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置身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这些关系包括同学间的纽带、同事间的联系、家族成员间的亲情,甚至是不相识者的交往。而这些社交活动,正是在这些关系链的交织下展开的。
2)信息
信息充当着社交的媒介,人们在交流互动中不断交换各类信息。正如前文所述,社交活动的核心主体是人群。在社交活动中,信息的流通表现为个人主动的行为。
二、社交的特点
1)关系是相对密闭的
在参与社交场合时,我们不可随意拉住一个不熟悉的人便展开连珠炮式的交谈。实际上,我们通常先进行自我介绍,待双方互相了解后,才正式开启对话。
也就是说,两个个体要确立关系,需要得到双方的认可。
在互联网领域,诸如Facebook、微信等强调紧密社交关系的平台,普遍实行“请求添加-对方同意”的互动模式以拓展好友圈。相对而言,陌陌等注重松散社交关系的应用,则通过“主动打招呼-对方回应”的方式建立联系。
2)信息是密闭的,信息的流动是开放的
社交关系的相对封闭性使得信息在社交场合中传播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还是进行一对多的信息发布,能够接收信息的个人数量总是有限的。
每个个体通常都置身于众多社交网络之中,信息通过这些网络中的个体进行传递,从而在多个社交圈层中得到扩散。依据“六度空间”的原理,信息从某个个体传播至任意其他个体,通常仅需大约6次左右的传播即可完成。
在微信平台上,一件事件仅通过私聊和朋友圈的传播,能够触及的人群范围极为有限。然而,经过多次转发,却能迅速吸引众多人的关注。
三、社区1. 社区和网络社区
在互联网问世之前,我们所提及的社区概念,通常指的是那些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人们。这样的社区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成员们在物理空间上是紧密相连、共同生活的。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社区转变为网络社区形态,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变成了一个汇集众多拥有相似兴趣和共同特点人群的场所。
此处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网络环境中,人们常常会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例如,我们常提到的社区电商,它有时指的是设在居民小区内的电商平台,有时则是指网络社区中提供的电商服务功能。
本文所探讨的“社区”一词,特指“网络社区”这一特定概念,在后续内容中,我们将统一用“社区”这一简称来代替。
2. 社区是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的聚集地
在互联网世界里,众多志同道合者因共同的爱好而汇聚成一个个社区。这些爱好可能涉及特定事物、特定产品,抑或是某些话题。例如,豆瓣社区因电影、读书等兴趣而形成,小米社区则因小米产品而聚集,而天涯社区则因杂谈八卦等话题而聚集。
3. 社区的主体是内容
在社区领域,内容扮演着兴趣的媒介角色。社区的结构布局是以内容为核心展开的。高质量的内容成为了吸引众多用户的关键因素。
在社区里,人们借助内容建立了联系,并且依托内容展开交流。
4. 社区的关键因素
1)内容
在互联网世界里,一切兴趣都被转化为特定的内容形式。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热情,转变成了对这些内容的关注。无论是电影、书籍的评价,还是产品的介绍与评测,亦或是明星的绯闻八卦,无不如此。
所以,在互联网中,社区主要以内容社区的形式存在。
2)互动
缺乏交流的社群仅能被视为传播平台。在社群里,成员们通过阅读、给予点赞、分享、发表评论等方式,参与到内容的互动之中。
参与者通过交流互动来增强自身的参与体验,同时创作者在互动的启发下重新激发创作热情。这种互动为社区营造了积极的循环,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兴旺发达。
5. 社区的特点
1)内容是相对开放的
在社区里,一旦内容被发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面向所有成员公开。无论是社区内的成员,抑或是社区外的访客,他们都可以通过主动关注、搜索,或者被动地被推荐,来阅读那些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2)关系是相对松散的
在社区环境里,成员间的关系并不显得特别紧密。在这些社区中,个体之间的联系并非基于个人本身,而是取决于他们所分享的信息。这种关系模式可以概括为“人-信息-人”的模式。
在社区里,当某位成员开始关注另一位成员时,这种动作实际上仅是对对方所发表的信息表示了兴趣。这与关注某个特定话题或某个专栏并无二致。
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上,人们普遍采用“关注”这一机制来构建彼此间的联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单向的,且较为松散。
四、社群1. 社群是一群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人
社群的宗旨可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亦或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内在一致的目标构成一个体系。这些目标的内在体现是成员间价值观的相近,而这种价值观的相近又映射为一系列相似的行为模式。例如,共同的爱好、一致的兴趣或相似的观念等。
人们基于共同追求的目标,组建了进行集体活动的社群组织。此类社群的建立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有助于更有效地实现其既定目标。
在互联网领域,各类社群普遍以“xx群”的命名形式出现,它们可以是基于共同兴趣的(如读书交流群)、共同理念的(如公益志愿者群)或是特定产品用户的(如汽车爱好者群)等。
2. 社群是一种组织
社群系为某一特定目标所组建的集体。为提升集体运作效能,社群依照既定宗旨、人际关联及规章制度构建起其组织架构。
社群依据职能对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并授予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履行特定的义务。借助不同的权力体系,在既定的组织架构中,社群成员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协同合作,从而高效实现既定目标。
微信群内,总有人提醒你更正群名、有人发起话题、有人热衷于讨论。这些角色包括组织者、管理者以及参与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序的集体。
3. 社群不等于群
社群应当具备互动性,然而,那些在候车室内静候同一班车的乘客、苹果品牌的忠实拥趸,他们并不构成社群,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缺乏交流。
但是有交互也并非一定会成为社群。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群体并不符合社群的定义。他们缺乏共同的目标,组织形式未实现制度化,成员之间亦无明确的规范来约束彼此。
微信群与QQ群仅是连接社群的媒介,它们的存在不仅增强了,而且简化了社群间的交流。
当前众多所谓的“社群电商”与“社群运营”模式,不过是将一群人聚集起来,他们在此群内发放红包、传播文章、互相吐槽闲聊,最终达到推动用户进行交易的目的。实则不过是混淆视听,趁机炒作的行为。
社群并非只能在微信、QQ等平台建立,任何有助于人们集结、促进协作的工具均能用来构建社群。事实上,微信群中频繁的发言和讨论,以及过量的信息干扰,有时甚至会对社群的有序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4. 社群的关键因素
1)目标
社群的核心在于其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构成了社群形成的基石。与此同时,该目标亦为社群组织活动提供了准则与推动力。
2)组织
人群聚集时难免会产生各种纷争,即便是社群亦不例外。为了调和成员间、不同角色之间的利益与分歧,一个有组织架构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组织不仅能够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还能促进成员间的紧密协作。组织构成了社群得以成立的基石。
组织的具体角色在多个场景中尤为突出,如微信群中的管理员负责维护社群秩序,学习群中的小组长引领大家共同学习,以及活动群中的组织者筹划并执行各类活动等。
3)规范
为确保社群运作的高效性,需确保社群成员的行为既有序又统一。广泛适用的行为准则构成了协调群体活动的根本。
社群规则构成了规范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对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障社群活动的协调一致。
普遍性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增进社群的团结与成员间的认同感。例如,通过赋予共同的身份标签(如小米的忠实拥趸被称为“米粉”)、以及一致的行动准则(每日阅读一篇内容并记录下来)。
5. 社群的特点
1)社群成员相对固定
社群成员构成较为稳定,他们在加入社群时往往怀有清晰的目标和驱动力。进入社群之后,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
在运营过程中,社群往往设立了一定的加入标准和淘汰规则,这有助于增强社群的组织纪律性。
2)社群内容相对碎片化
尽管社群的构成远不止内容本身。然而,在互联网世界里,社群成员的共同追求和互动行为,主要还是通过内容的创作、交流与探讨来展现。比如,阅读后的感悟和交流,健身社群中成员展示成果、交流锻炼方法的场景。
社群内容的分散化现象主要源于内容多由众多用户共同创作,并主要在成员间的交流讨论中呈现。尽管少数意见领袖(KOL)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但社群更注重的是围绕特定内容所进行的集体互动。
3)社群内容相对封闭
社群内容的零散化导致其难以被广泛分享与传播。若想实现内容的传播,则需对内容进行再次整理与编辑,以便让社群之外的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社群内容之所以相对封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社群本身的独特性。每个社群都拥有其特定的目标、结构、氛围以及成员构成。这种独特性构成了一个屏障,阻碍了社群内容的对外扩散。
五、小结
在严格意义上,社交、社区和社群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然而,为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仍会看到这三种概念被混淆使用的情况呢?
社交、社区、社群这三个概念存在共通之处,它们均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信息的发布和内容的共享。
此外,这种现象源于互联网热衷于炒作各种概念的风气。例如,仅仅建立一个微信群并销售商品,便宣称其为社群电商;添加一个即时通讯功能,便将其称为社交产品。无论何种情况,都要设法拉拢关系,这种做法导致了对概念的混淆。
此外,互联网产品的无限制扩展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社区规模扩大后转向社交领域,社交领域进一步扩大又演变为社区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于社群中叠加内容,在社区中积累社交联系。在严格意义上,社交、社区、社群类产品日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功能综合化的产品。
最终,线上线下术语的交织使用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众多因素之一。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社区一词主要用来描述按照特定地域划分的人群集合。例如,我们常提到的“社区电商”中的“社区”,通常指的是居住在同一住宅区的居民。相对而言,“社群”则泛指基于特定地域或关系构成的社会团体。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这两个概念,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术语的借鉴和融合而衍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