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最新研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带来六大危害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0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近半数人口已开设社交网络账号。社交网络仿佛一张覆盖全球的网,让身处千里之外的人们得以近距离互动、便捷生活。然而,与此同时,它也在为社会孕育出“新型患者”。近期,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研究揭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引发六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健康及社会造成诸多潜在风险。

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危害_社交网络的弊端_中国网民社交网络使用情况

无数人被社交媒体吸引和“控制”

微信里,亲朋好友、同事情侣、客户们时不时地给你发信息,群里也常常有人呼唤你帮忙“砍价”,朋友圈里更是逛个不停。微博上,大家热衷于追逐明星和热点话题。而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购物、展示同款自拍、观赏主播的才艺表演、分享养生知识……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人们的社交活动变得更为多样化且丰富多彩。实际上,众多即时通讯应用并非仅仅是聊天工具,它们汇聚了交流、资讯获取、娱乐休闲、信息搜索、电子商务以及在线办公等多种功能,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个人的表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任何声音都能在社交网络中得到传播和增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揭示,到了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突破10.11亿,平均每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6.9小时,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高达71.6%。此刻,全球有九亿八千三百万人正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八亿八千八百万人在观看短视频,六亿三千八百万人在全神贯注地观看直播,四亿六千九百万人在订购外卖,三亿二千五百万人在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捷与实惠。

社交媒体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触及到他们的精神领域。许多网友反映,在学习或工作时,常常不自觉地拿出手机,查看朋友圈是否有新动态;在微信、微博上,一旦有人给自己留言点赞,便会急于回应;遇到他人炫耀或诉苦,有时会盲目跟风进行指责;在社交媒体上,自己也曾遭遇过网络暴力,甚至隐私被泄露的情况。数据显示,到2020年6月,微信的朋友圈使用率高达85%,而QQ空间和微博的使用率大约在40%上下。换言之,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深陷于社交网络的漩涡之中,然而我们对此却毫无察觉。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汤永隆教授指出,社交媒体拥有一定的心理依赖性机制,每个人对此的反应程度不同,有的轻微,有的则较为严重。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于成瘾行为,诸如某些人过度焦虑、逃避现实、充满好奇、缺乏社会支持、偏爱虚拟的刺激体验等,此类人群往往更易陷入社交媒体的深度沉迷。此外,部分商家和平台会利用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迎合个人喜好,使你难以自拔。

汤永隆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众多人不知不觉中被社交媒体所吸引,甚至受到其“操控”。人们之所以使用社交媒体,主要目的是为了结识朋友、寻求归属感、与朋友互动、加深情感联系以及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然而,为何我们却难以放下手中的手机呢?由于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诸多无法预料的收益,诸如不确定哪条信息或提醒能触发朋友圈的点赞,渴望得到所谓的“认可”与“互动点赞”,这种具有偶然性的回报,使得个人的行为持续更久,进而形成了一种难以自拔的依赖性使用和社交网络沉迷。

虚拟社交危害重重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社交媒体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六大类46种负面影响,这些方面包括社会互动成本的增加、网络霸凌现象、工作效率的降低、不良信息的泛滥、隐私泄露以及安全风险,其中受访者对这46个负面现象中的28个表示了全然的认同。

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危害_中国网民社交网络使用情况_社交网络的弊端

提升社会互动的代价。首先,涉及认知层面的投入,诸如消极情绪及心理困扰,诸如压力、焦虑、抑郁以及嫉妒等。其次,还包括执行层面的支出,例如浪费了时间与金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指出,社交媒体虽取代了真实的社交关系,提升了交流效率,但同时也拉长了使用时长,还助长了无谓的比较心态。在朋友圈中炫耀财富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展示豪华的车辆和住宅,引发了众多人对财富的嫉妒以及自卑情绪的产生,而网红们营造的虚假美好生活图景,也在加剧着人们对身材和外表的焦虑。《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对女孩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指出,那些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夫妻,面临背叛、分手以及离婚的风险更高。

网络中存在欺凌或暴力行为。这种欺凌行为通常由个人或一群人实施,具体表现为虐待、骚扰乃至犯罪等侵犯行为。匿名性使得这种暴力行为愈发猖獗。袁勇贵医生表示,在门诊中,每天都有因社交网络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他曾接待一位网络作家,该作家因在读者群中遭受谩骂和质疑,一度陷入抑郁,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还有中学生,在班级群里被老师批评后,精神状态变得十分消极。“近段时间,人们常用一个词汇,称作‘社会性死亡’,简称‘社死’,这种网络上的言语攻击有时甚至可以称作‘数字谋杀’。比如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火车站猥亵小女孩’的事件,让一位与视频中男子形象相似的网友遭受了网络暴力,他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才得以洗清冤屈。”在“德阳女医生自杀案”这一事件中,由于网友们在未掌握完整信息的情况下,纷纷发起攻击,甚至有人前往女医生的单位和住所进行滋扰,这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不得不吞下300片安定片来寻求解脱。

学习与工作效率不高。社交媒体虽有助于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却也对工作与学习成效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据最新研究显示,美国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仅占其总时间的五分之一,而剩余时间则被社交媒体所占据。然而,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他们在课堂上的投入时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垃圾信息泛滥成灾。这类信息令人烦扰,令人心绪不宁,涵盖了色情、非法内容,以及错误、消极、虚假的信息等。经过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对27个省市1113位中老年人的网络社群使用习惯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对于如何辨别虚假信息感到困惑。袁勇贵指出,虚假信息往往会对老年人和青少年产生误导,诸如抽奖活动、弹窗广告以及游戏链接等,都可能导致他们上当受骗。

个人隐私遭受了公开的侵犯。在信息网络时代,部分企业、机构乃至个人肆意搜集、违法获取、过度利用、非法交易个人信息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扰乱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汤永隆指出,众多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强制要求用户“授权”以获取其个人资料、通讯录、GPS定位等信息,导致隐私几乎丧失殆尽。此类情况往往涉及人脸识别技术、身份证号码及家庭住址的登记,若这些关键信息不幸外泄,个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将面临极大风险。

安全面临风险。所谓安全风险,即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信息系统的可用性造成破坏。诸如信息被截获、信息诈骗以及版权侵权等情况,均被认定为安全风险。在本年度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共接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4.9万起。网民中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最为普遍,占比高达22.8%,遭受网络诈骗的比例为17.2%,设备感染病毒的用户占9.4%,而账户或密码被盗的用户则占8.6%。

提升全民媒介素养

目前,社交应用软件的种类保守估计已超过27万种。到了2021年6月,我国6至19岁的网络用户达到了1.58亿,这一比例占据了整体网民的15.7%;而20至29岁的网民占比为17.4%;其中,30至39岁的网民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了20.3%。在各个年龄段中,20至29岁的网民对网络音乐、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直播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中国网民社交网络使用情况_社交网络的弊端_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危害

袁勇贵指出,社交媒体具有诸多益处,然而并非每个人都适宜使用社交媒体,而且社交网络也无法完全取代现实中的社交联系。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并关爱未成年人群。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为了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上网,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以及学校等社会各界都应积极采取行动。学生需对社交媒体的互动方式进行适度调整,家庭则需营造一个低社交氛围的环境,同时学校应当着重提升青少年的媒体素养。

全球各国均意识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群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今年的9月份,美国知名的社交平台Facebook公司决定暂停实施针对13岁以下青少年设计的“Instagram”图片社交平台体验项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颁布了最为严格的网络管理规定,明确禁止未成年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点赞操作。澳大利亚计划制定《网络隐私保护法》,要求社交平台优先保障青少年隐私安全,违反规定的公司可能遭受高达千万人民币的罚款。

我国于今年6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紧随其后,在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亦顺利通过了审议。在这些法律中,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个人资料被明确界定为“敏感”信息。近期,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在执法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持续进行专项治理。企业方面,需增强应用程序开发团队的意识。开发人员与咨询人员需认识到技术特性对用户数字行为可能产生的变化,并采取措施避免可能的消极影响。同时,他们还应重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严格防范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汤永隆强调,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尽量避免影响学习和工作;同时,提升媒体素养,拒绝散播谣言,避免网络暴力,尊重他人隐私;对网络诈骗保持警惕,慎重下载社交软件,关闭授权涉及个人隐私的应用,防范钓鱼软件;主动学习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维权途径,妥善处理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切勿随意丢弃。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