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交怎么了?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0

社交狂欢的背后,都藏着无尽的孤独和利益。

人天生就是社交动物。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交渠道和信息源。

齐泽克以“马桶内的世界”这一比喻,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彼端”——我们身处“此端”,目睹水流奔向“彼端”,而按下冲水按钮后即将踏入的领域,实则与虚拟的网络空间颇为相似。

虚拟空间无边无际,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日常生活的独特体验,并且,它还提高了我们的社交效能,减少了社交的开销。

关于社交的话题颇多,今日我们不妨来谈谈社交,探讨一下这个触及数十亿人梦想的社交创业领域。

一、社交的狂欢

每年总有一批人咨询:投身社交创业是否仍有前景?若要解答这一疑问,不妨自问: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的社交需求是否真的得到了全面满足?

1. 代际下的商业现象和趋势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社会在组织结构、思想理念以及经济文化领域均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每一代人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同属一个时代的个体,由于身处相近的成长环境,往往能够展现出共同的特质。但伴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不同代际之间的时间差距正逐渐缩小。

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交际方式,而当我们探讨不同世代之间的差异时,实际上是在讨论满足需求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QQ的运用特性在各个年龄段间存在显著区别。许多人的成长历程与QQ紧密相连。尽管目前QQ的进步未能超越微信,但这两款应用程序的用户群体却是截然不同的。

报告指出,90后群体对QQ的娱乐及生活用途尤为看重,其中74%的人活跃于QQ空间,29%的人则热衷于QQ游戏。

80后群体更倾向于关注QQ的各项实用功能,其中63%的人选择使用QQ邮箱,56%的人会利用其文件传输功能,与此同时,他们在使用QQ空间和游戏方面的比例相较于90后则有所下降。

90后群体在QQ聊天中更倾向于娱乐化的交流方式,其中76%的人喜欢使用表情,66%的人则更偏爱图片。相较之下,80后在使用表情和图片的比例上略低,但同样广泛运用表情包,具体来说,68%的人使用表情,60%的人使用图片。

学术界将社交网络中的表情包称作“网络觅母”,这种表达方式能更直观地传达文化和情感,突破了语言文字的局限。它为使用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和想象空间,既可增添乐趣,又可承载批判。对于追求个性和多元的当代青年而言,“网络觅母”无疑是展现自我个性的绝佳工具。

QQ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历经了无数次的探索与抉择,其核心目标始终是更有效地迎合不同年龄段用户的社交需求。

即便微信与QQ在社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依旧未能遏制社交创业的持续涌动。其关键在于,不同代际间的社交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恰恰是推动社交创业不断涌现的根本动力。

在众多应用商店中,若以“社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涌现出的社交应用程序数量至少达到数百甚至上千。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社交应用的用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像探探这样的陌生人社交应用,其24岁以下的用户已经超过了半数。换言之,95后群体正在逐渐成为社交领域的主力,这一群充满创意、更加独立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社交需求与前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果把现在市面上的社交软件分为两大类的话:

这一类别涵盖了广泛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包括基于熟人关系的紧密社交网络,例如Facebook和微信;也包括基于陌生人关系的松散社交网络,比如陌陌和微博。

这类社交平台是垂直方向的:例如,建立在陌生人间兴趣相投的社交,如豆瓣、知乎;在互动方式上有所创新的社交,比如snapchat、secret;以及针对特定性取向人群的社交,诸如blued、拉拉花园等。

人和技术这两大因素的变迁,直接促成了社交产品的变化。

在过去的两年间,众多第三方机构纷纷关注到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普遍认为他们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和核心动力。这个群体正是我们所熟知的Z世代。

Z世代群体主要涵盖了1995年至2010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自小便生活在互联网的海洋中,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土生土长的居民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在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Z世代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们不仅是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而且是中国社会里典型的独生子女群体——根据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我国家庭子女的平均数量已降至0.94——换言之,Z世代在多数情况下是家庭中的独苗。

Z世代的称呼越来越为人所熟知。目前,他们已稳居全球人口之首,总数达到了19亿,占据了全球总人口的25%。其中,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向Z世代输送了约2.65亿的人口。

因此,在近年的市场趋势中,众多品牌商纷纷寻求各种策略,力求使品牌形象更加年轻化,目的在于吸引Z世代群体。他们意识到,Z世代在购物渠道和购买动机上,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交圈的影响,而他们对品牌消费的首要需求,便是社交互动。

Z世代的消费行为研究报告中,几乎每一份都明确指出,他们的消费动机和选择渠道,主要源自社交平台。

Z世代视消费为一种“社交货币”,一旦消费,便如同他们手握进入某个社交圈的“通行证”。其中,高达65%的Z世代渴望与朋友们拥有共鸣的语言。

《2019年Z世代营销实战手册》报告揭示,Z世代的消费观念主要体现在通过品牌消费融入特定社交圈层、维护社交关系,以及塑造独特的个人形象。与前辈们追求“品牌实用主义”不同,Z世代的品牌消费行为背后,主要是由社交需求所驱动。

经过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Z世代在“消费为社交”的活动中,其行为模式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是打破社交障碍,二是坚守个人社交圈。

今日,众多女性对篮球鞋的购买热情高涨。这既是因为她们受到了审美和时尚潮流的吸引,也是因为她们意识到,购买篮球鞋或许能助她们拓展社交圈。

《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的数据揭示,有60%的Z世代认为通过消费,他们能更顺畅地融入社交圈,找到共鸣,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还有57%的Z世代表示,消费对于他们维护社交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特定领域的消费趋势,或许正是该群体社交的通行证以及其独特的语言体系。《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指出,Z世代若与同龄人拥有相似之物,能激发更多共同话题,避免与时代脱节,方能更有效地维护社交纽带,避免被边缘化。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力量,无论是社交类产品还是品牌商,都亟需进行重新定位和诠释。

2. 风口可能一直都在

常言道,流量孕育社交,这恰好可以说明为何每位产品经理内心都怀揣着打造社交平台的渴望,而每一个网站与APP也都怀揣着实现社交功能的梦想。

社交的3个构成要素:人(关系链)、信息、互动。

每一个组合,都是社交的可能。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提出了一个名为“六度分离”的理论。

依据六度分隔原理,个体社交圈逐步拓宽,最终汇集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巨大网络。

后来,有人基于这一理论,开创了针对社交网络的互联网服务,该服务通过“朋友的朋友”这一方式,实现了社交圈的拓展。

国内最早的 SNS 社交网站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问世的。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名为微信的应用。这款产品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推出的社交工具,主要针对熟人之间的社交需求。时至今日,微信已经吸引了超过10亿的用户,其用户群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

微信之所以能在熟人社交领域取得成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在微信迅速崛起之前,腾讯已经拥有了QQ这一广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工具。借助QQ的用户基础,腾讯成功地将流量引导至微信,使得微信在初期迅速超越了米聊,并最终战胜了易信、来往等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即时通讯平台。

近期,动漫、轻小说、短视频等新兴形式备受追捧,众多平台纷纷尝试以内容为核心,在社交领域分得一杯羹。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1月15日这一天,王欣、张一鸣、罗永浩分别推出了“马桶MT”、“多闪”以及“聊天宝”,然而他们紧接着便遭遇了微信的封禁。这一行为在社交界被广泛解读为一场针对微信的“围剿”,如同三国时期的吕布面对三英战,或是金庸小说中的光明顶之围,尽管最终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

这件事说明了三点: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已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移动社交软件不仅为人们的社交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丰厚的利益。

第二,随着5G时代的临近,社交场合和移动应用将变得更加多样化,移动社交软件的潜力无限,几乎每个方面都潜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而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吸引大量用户参与。

第三点,经历了“共享经济”的繁荣期后,创业领域的新风口显得较为平淡无奇;然而,“移动社交”领域却蕴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有潜力成为下一波创业热潮的焦点。

二、社交,为什么成了新的创业梦?

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将大把的时间花在移动社交上。

根据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三十亿人正在使用网络社交应用,这一比例大约是全球总人口的四成。在这些用户中,每个人平均每天投入约两小时在社交软件上,这几乎相当于一天时间的十二分之一。

近期,关于“新增好友后仅寥寥数语便失去联系”的话题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超过一亿五千万人次浏览,并有超过一万两千人参与讨论。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这说的不就是我嘛。

在朋友的聚餐场合,大家互相分享了一些绝不会拨打的电话号码,或是转瞬即忘的微信好友,随着饭局落幕,各自拿起手机,互道一声再见。

如今的社交怎么了?

1. 技术迭代打开了社交多元化的大门

美国知名记者及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向我们展现了当今世界的显著变迁:

随着科技与通讯领域的不断发展,曾经横亘在人们之间的鸿沟与障碍逐渐被消除,使得全球各地的人们得以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

通信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与通信作为纯粹的技术手段,本身不具备情感色彩和社会属性,任何人皆可使用。然而,使用的效果和达到的层次,则完全取决于个人自身的技能水平。

以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为例,从理论上讲,我们能够通过微信的通讯录和群组功能,接触到任何我们希望结识的人,或者被他人所认识。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些人的联系方式我们不愿意添加,而有些人的联系方式我们则无法添加。有的社交圈我们不愿意涉足,有的社交圈我们又无法加入。

在朋友圈的运营中,我们所分享和转发的资讯实则揭示了我们的职业身份、年龄层次以及个人品味。你所选择屏蔽的对象、关注的对象,以及你给予的点赞和留言,还有你所获得的回应和点赞数,无不映射出你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社交圈层。

2010年,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首次提出了社交图谱这一概念——它是一张将人与各种事物相互关联的图示,亦即一种表达“我认识你”的社交网络图。然而,这种社交图谱正逐渐被互联网上的“圈层化”趋势所掩盖。

圈层,原本指的是某个区域内紧密相连、社会属性相似的群体,而今广泛用来形容由拥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所构成的集体,这个集体内部所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圈层文化。

圈层文化展现出原创性、年轻态、活力充沛和高度凝聚力等特点,故而其传播主要依赖于内容,以散点状扩散,形成波纹效应,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即所谓的圈层效应。

圈层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圈子,一个是关系网层级。

在互联网的强烈影响下,无论是行业、社会阶层还是个人,都形成了各自的“社交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些圈子的界限愈发清晰可见。

人们常说,你身边的朋友,决定了你的层次。

此言颇合情理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一个人的成长,与其所在的社会圈子紧密相连,该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社会地位。

积极寻求与杰出人士建立联系,挑选那些实力更胜一筹的伙伴为伍,随之,你所在的社交圈层也将逐渐增强实力。

当你所在的圈子变得强大,它将反过来影响你,促进你的成长,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正向循环。

那些沉迷于快手的人,虽然对B站上的可爱少女们感到新奇,却往往难以理解,更别提学会了。然而,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加速着各个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融合。

圈层融合的价值在圈层文化发展成熟的日本已被证明。

2010年,日本动画制作公司Sunrise携手角川书店旗下的《电击G’s magazine》杂志社,以及唱片品牌Lantis,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LoveLive!》的跨次元互动多媒体项目。

该计划广受粉丝喜爱,频繁占据日本Oricon排行榜前列位置。其衍生组合μ’s的最终演出蓝光光盘在首周销售量便高达7.1万张,这一成绩在日本历代女性歌手音乐蓝光盘销售记录中位列第四。

《LoveLive!》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在于其独创的“读者参与型偶像企划”模式,还因为策划团队对特定文化圈层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日本被誉为全球最大的亚文化汇集地,其中《LoveLive!》的传播渠道遍布各个平台,不仅全面推广了该作品,还巧妙地运用了二次元与三次元偶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吸引了众多偶像迷、游戏爱好者、动画粉丝以及音乐发烧友等不同文化领域的粉丝群体。此举成功地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粉丝汇聚一堂,最终促成了二次元与三次元文化的交融。

2017年那部大红大紫的《中国有嘻哈》,标志着圈层文化在国内市场首次实现了反败为胜。

以原本被视为小众文化的“嘻哈”为切入点制作的综艺节目,上线仅四个小时,播放量便已超过一亿。吴某凡那句“你会即兴说唱吗?”的话题迅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节目从起初吸引嘻哈爱好者及导师们的粉丝,发展到后来,选手们的歌曲在音乐平台上线后,纷纷登顶榜单,成功地将嘻哈文化从小圈子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最终,该节目以近30亿的播放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圈层文化虽然表面上看似局限于小众群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的发展势头已经逐渐突破原有的界限,开始对主流文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2. 每个人都寻找自己的“村落”

在2017年的毕业典礼上,耶鲁大学的校长彼得·萨洛维发表演讲指出,当下是一个仅需轻敲键盘便能在社交媒体上与数百人实时交流与结识新友的时代,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却围绕着网络展开,社交活动似乎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心理学巨匠罗杰斯曾提出一个理论,称之为“基本孤独感”,其意在于阐述我们无法摆脱且难以得到慰藉的孤独感。

品味一番,便会发现,在人际交往的种种场景中,我们往往陷入这样的境地:尽管双方在沟通与交流,却总感觉不畅快,对这次交流的价值产生怀疑,至少对我们个人而言,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便身处繁华都市,即便身边有亲朋好友相伴,好友相随,孤独感仍旧难以消解。

我们为什么会孤独?

① 现有的社交媒体看似热闹,却不完全真实

究其根本,我们无法割舍那充满温情与力量的身体触碰,而这,社交媒体却始终无法提供。

② 现有社交媒体的关系可控性更强,也更冷酷

无论是与熟人的交往还是与陌生人的互动,在社交平台上,通过拉黑、删除、调整可见度等手段,这种可以自主控制的社交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冷淡。

③ 朋友圈,真实也虚假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有着选择让自己显眼或隐匿的自主权。为了获得关注,朋友圈变成了表演的舞台,人们纷纷展示着幸福瞬间、甜蜜恋情,甚至是豪华的车辆和豪宅……可若是未能得到预期的反馈,便会陷入深深的失落感或焦虑情绪中。

④ 信息茧房下的群体性孤独

沉溺于网络社交平台,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对情感机器人产生了依赖,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中的“集体孤独”。

社交中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导致人们对网络世界越发沉迷,同时滋生出攀比的负面情绪,这种心态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群体性孤独”还妨碍了人们理性判断能力的提升,对于这种社交状态的人来说,他们对尊重和爱的渴望被虚拟化,片面地以为陌生人的点赞即代表人际间的关心。

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到这种社交的孤独和焦虑之中。

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状态?

① 找到社交的最佳尺度

社交活动应当设定一个恰当的范围,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网络上的互动,我们都应牢牢把握主导权。

Facebook的研究结果表明,若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发起某些活动,人们的幸福感会显著提升,同时也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②明确需要

首先要搞清楚在社交平台上想要获取何种内容,是希望获取资讯帮助还是寻求情感上的慰藉。

③ 社交工具的本质

看清楚社交工具的本质,有利于更好地管理社交关系。

苏珊·平克的著作《村落效应》中提出,我们应当重视“面对面社交”。我们需在现实与虚拟社交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与亲朋好友恢复紧密的联系,也要与邻里、同事以及其他人士共享兴趣。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与情绪,还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3. 社交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

风墟先生在其作品《社交的本质》中阐述,社交活动可划分为两大类别,其一为基于同理心的共情社交,其二为以利益为目的的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这一行为,旨在寻求情感上的共鸣与体验,用以消磨时光,亦或是基于共同的兴趣而形成。

这种社交活动并不涉及任何利益上的交换,而且大多数人的社交行为,从孩提时代开始,便主要源自于这种共情式的需求。

人们之所以需要共情社交,根本原因在于:当个体的心理在某一方面尚未达到成熟和独立的状态,或者当他们的生活遭遇困境时,他们渴望从朋友那里得到情感上的联系与帮助。

功利性质的社交活动,主要是指那些出于实现特定目标,或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寻求某种利益而进行的互动。

一个人的心智逐渐成熟,同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这导致他愈发重视社交活动的实际价值。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

这类信息具有广泛性,涵盖了人际互动中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语言交流、情感表达、物质交换以及知识传递。

沟通的核心在于信息的交换。在功利性社交中,有效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人们进行功利性社交活动之前,通常都会怀有特定的意图。当我和你进行社交互动时,我们的对话应当富有成效,而非仅仅是无意义的闲谈或无目的的独白。

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评价并非仅局限于社会地位,它还依赖于具体情境以及个人的评价尺度。

功利性社交的核心目标在于从他人处获取某种利益或获得支援,若个体间的差距悬殊,显而易见,对方在未来的日子里难以带来任何益处,这样的社交关系自然显得毫无价值,因此人们往往会本能地选择放弃。

商业行为的本质是逐利,社交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新版微信问世之际,其页面上曾显现一句:“因你目睹,故此显现”,这或许正是社交王国建造者张小龙心中的社交愿景。

最终,关于未来社交产品的具体形态,我们尚且一无所知,然而,我们始终怀揣着无尽的憧憬。

中国社交产品发展路径

1994年,中国大陆第一个互联网BBS——曙光站上线。

在1995年,马化腾于家中设立了慧多网在深圳的分支,并为其命名为Pony-soft。

1996年,求伯君在珠海成功搭建了“西线”BBS站,而雷军则在北京设立了“西点”BBS;与此同时,丁磊加入了广州的飞捷公司,并搭建了一个基于公共网络的BBS平台,在那里他邂逅了周卓林;汪延与李嵩波加盟了N通利方,从而促成了利方在线的成立,随后他们还分别设立了“谈天说地”和“体育沙龙”两个版块。

1997年,中国网络论坛兴起。也就是这一年,“猫扑”问世。

在1998年,西祠胡同这一综合性网络社区,因为“911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从而打破了单个版块在线人数达到千人的历史性纪录。

1999年2月,QQ软件正式问世。这款以可爱企鹅为象征的即时通讯工具,恰逢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凭借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广大国人的关注。在短短数年间,QQ如疾风骤雨般横扫整个中国。

2002年8月,博客中国成立。

2003年12月,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百度贴吧上线。

在2005年,王兴、王慧文、赖斌强、唐阳等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共同创立了校内网,该网站后来更名为人人网;与此同时,杨勃所创立的社区性质网站豆瓣也正式上线运营。

2006年,校内网与5Q网携手并进,最终在校园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凭借熟人网络的突破,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2008年3月,开心网应运而生,该网站的目标用户群体为白领阶层。紧接着的两个月里,它推出了“朋友买卖”和“争车位”两款应用。这种以朋友圈小游戏为载体的社交裂变模式,在SNS网站上首次亮相。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

在2010年的第四季度,QQ空间的用户数量突破了4.8亿大关;到了2013年的年底,该平台荣登全球社交网站排名第三的位置,同时在中国市场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2010年5月,腾讯微博上线。

2010年10月,一款名叫“kik”的应用软件正式进驻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平台,在短短15天的时间里,便吸引了超过一百万用户注册并下载。

2010年11月20日,工信部介入调停了3Q大战,就在这一天,“微信”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紧接着,到了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与公众见面。

2011年,陌陌上线。

2012年3月29日的拂晓四时,微信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一亿大关,整个过程历时433天。这一成就堪称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QQ在线用户数达到一亿用了近十年时间,而Facebook仅用了五年半,Twitter则仅需四年。

2012年4月19日,朋友圈正式上线,这一举措标志着微信从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转变得以实现。自此,基于手机的熟人社交圈开始崭露头角,微博和人人网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013年10月,中国的实名制商业社交平台脉脉上线。

2014年,探探上线。

2016年9月,专注年轻人音乐短视频社区平台抖音上线。

2019年1月15日,王欣、张一鸣、罗永浩不约而同地在这一天各自推出了“马桶MT”、“多闪”以及“聊天宝”三款产品。其中,“马桶MT”在上线仅一小时后便遭遇了停运的命运。

参考资料:

QuestMobile 2018年度报告指出,针对当前泛传媒行业,提出了十个关键趋势,这些趋势将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2.圈层文化爆款频出,多圈层融合成为未来趋势 | 行业研究

3.中国社交二十年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