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社交软件乱象调查:为何充斥涉诈信息?
随意发布有害信息
来自安徽宿州的这名高二学生小杨近期下载了一款较为另类的社交软件,该软件的社交广场板块中流传着这样的信息:“只需简单操作,便有可能每天赚取数百元。”
小杨抱着试探的心态,将对方加为好友,并请教了具体的操作步骤。依照对方的指导,小杨尝试了一系列操作,但很快察觉到情况不对,立刻停止了操作,“这和我们所知的诈骗手法颇为相似”。随后,他了解到班上有些同学曾在该软件上尝试过几次“爆点游戏”,结果被骗走了数百元。
依据小杨所给的线索,记者成功下载并注册了该社交软件,随后登录并提供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居住地、运营商以及手机号码等详细信息给对方。不久,对方迅速回应,发送了一段教学视频、客服人员的社交账号以及一个电话号码。
依据视频资料中的指导,记者需要携带两部手机,其中一部手机将用于与客服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而另一部手机则被用来拨打客服提供的电话号码。成功与客服建立联系后,客服会通过数字1或2来指示接下来的步骤:若选择1,意味着电话可以成功接通,对方将通过语音或视频与号码的所有者进行交流;若选择2,则表明如果号码所有者察觉到通话存在异常,应立即挂断电话。
另一款社交应用宣传“零人直播即可盈利”。记者将个人短视频直播页面截图发送给对方,确认能正常进行直播后,对方回复称“利用你的账号进行直播,你只需在指定时间领取报酬即可”。记者发现,该直播内容多涉及电信诈骗,例如引导电诈分子或直接实施电诈行为。
该社交软件主打“热点游戏”。记者登录体验后观察到,每进行一局游戏,都会在某个特定点生成一条曲线,并实时展示相应的倍数。随着游戏时间的延长,倍数也随之增加。玩家在游戏中可以进行投注,并在曲线爆炸前选择撤离。若撤离成功,玩家将获得投注金额与撤离时倍数的乘积作为奖励。
上述“爆点游戏”社交软件的客服人员向记者透露,若在1.5倍倍数之前退出,遭遇爆炸的风险相当小,基本上是稳赚不赔,但用户需先充入20至50元。记者亲身体验数局后,发现情况确实如此。然而,在尝试提现时,却被告知至少需充值200元,并且提现需等待24小时。在赢得几局之后,记者发现,该游戏已无法进入,提现之事更是遥不可及。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非主流社交软件不仅涉嫌欺诈和诈骗,还隐藏着“色情引诱”与“裸聊敲诈”的信息陷阱。例如,“40元一次,99元长期,保证满意,若选择长期,则是两个月,每天可享受两次服务。”当记者与其中一名嫌疑人取得联系后,对方发送了价格详情,并表示“你完全可以指示我如何行动”。
据调查,骗子们会运用各种技巧,以视频裸聊为诱饵,诱导受害者点击不明链接并下载不明软件。随后,受害者的手机通讯录信息会被窃取。一旦受害者脱衣,对方便会进行录屏,并以此不雅视频进行勒索。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观察到,在手机应用市场,众多非主流社交应用均在显眼位置标明了年龄限制,诸如“16+”或“18+”等,然而,下载与登录这些应用仅需一个手机号码,且过程中缺乏身份验证环节,用户甚至可以随意填写个人信息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部分应用甚至允许以游客身份进行登录。
这些软件内部,各类群组和个人动态公然传播着大量涉及诈骗的信息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而私聊功能更是可以随意发送各种禁止使用的词汇。部分软件还具备加密通讯或“阅后即焚”的特性,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未成年人遭遇诈骗
警方提醒家长注意
公开资料显示,众多未成年人在非主流社交软件中受到了有害信息的侵害。
据贵州警方发布的消息,在去年的5月23日,一个名叫李某的17岁少年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名为“纸飞机”的通讯软件。登录并注册之后,该软件的客服人员主动联系了李某,向他询问是否有意愿赚取收入,并详细介绍了赚钱的方式。由于这一过程需要使用两部手机,李某在第二天便邀请了15岁的赵某到家中,两人一起联系了之前的客服,并在对方的指引下,组装了一个简单的GOIP(虚拟拨号)设备,协助诈骗分子进行诈骗活动。
在对话过程中,李某与赵某意识到对方所播放的语音内容并非真正的购物客服,而是对方假扮的进行诈骗,尽管如此,二人因追求利益并未终止通话。经过事实核查,当地警方对李某和赵某进行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近期,大连市一名13岁的少女小雪在非主流社交平台上与人交谈时,结识了一名新朋友。该朋友邀请小雪加入一个声称是某明星粉丝福利的群组。小雪加入后,一名自称为“北京市最高警察局的警官”的人声称,有信息泄露了艺人的隐私,涉嫌违法,要求群内所有人都要协助调查。如果不合作,不仅小雪本人将面临拘留和留下案底的风险,其父母也可能受到牵连。
小雪为了洗刷自己的嫌疑,对“警官”的指示言听计从,遵照其要求提供了家长的银行卡信息,并执行了相应的操作。在此过程中,“警官”为了打消小雪的疑虑,还向她出示了一份“报警回执”。
夜深人静时,小雪的妈妈偶然发现手机里一条女儿尚未删除的消费信息,这才意识到女儿不幸遭遇了电信诈骗。调查发现,那天晚上,小雪利用家长的银行账户进行了16次消费,总金额高达6万元。这些资金中,有近8000元被用来购买了一部手机,其余的则全部转入了一个外卖平台的账户。目前,警方已经对此案展开了立案调查。
记者经过查阅公开资料了解到,近期全国多个地区发生的诈骗案件,多数与一些非主流社交平台有关。在去年的6月初,一名18岁的名叫缦某某的年轻人,在某一非主流社交平台上得知,通过拨打诈骗电话能够迅速获得利益,于是他加入了这一行列。然而,他最终依照法律规定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多地反电信网络诈骗机构近期公布信息,指出“连信”、“蝙蝠”、“事密达”等软件系境外手机通讯工具。此类软件常被电信诈骗分子广泛利用,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充当犯罪行为的帮手,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帮信罪。
警方强调,家长们务必密切关注孩子的手机,确认其是否安装了相关社交应用。特别是初中、高中、高职以及大学阶段的学生家长,需特别提高警惕。切勿让子女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误入诈骗团伙精心布置的陷阱。
全面落实实名认证
依法整治加强监管
社交软件必须实施实名制。内蒙古大学法学院从事互联网法治研究的讲师李东方指出,《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机构,在为用户提供服务如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时,必须对申请注册账号的用户进行基于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手段的真实身份验证。若用户未提供准确的身份资料,或是以组织机构或他人身份进行虚假登记,将无法享受相应的服务。
李东方强调,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明确要求,任何非主流社交软件若未完成备案登记手续,便不得面向公众开放。一旦手机应用程序中存在违法信息,诸如虚假内容、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必须依据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当前,众多非主流社交平台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这主要是因为用户基数庞大,一旦某个应用在平台上被封禁,用户便会迅速转移至其他软件重新集结。在此过程中,执法机关面临信息搜集的难题,加之软件更新频繁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名称可随意变更,使得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李东方如是表示。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副秘书长胡钢指出,非主流社交软件涉及诈骗现象难以根除,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应用市场作为独立的商业实体,通常仅对软件进行形式上的审核和基本的技术防护。故而,只要申请者提交的软件符合既定的技术标准,且不存在明显的恶意软件、病毒等问题,原则上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通过审核并允许用户下载。
针对这一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提出,手机应用平台理应担当起“守门人”的角色,增强对应用程序的审查强度,提升检测算法的合理性,确保所有软件在正式上架前都能接受全面审查,从而在源头遏制掉仿冒应用和欺诈应用的产生。
在应对违规违法的非主流软件问题上,李东方提出,监管机构需强化技术措施,对非主流社交软件的下载与使用状况进行严密监控,并依照法律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开展专项活动,增强对问题软件的打击力度,定期集中排查违法行为,并迅速予以清除。此外,还需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增强他们识别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