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互联网真的有记忆,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5

人们常言“网络具有记忆”,其实这种记忆本质上是人类记忆的延伸,那些数字化的存在,实际上为个人与集体的记忆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存储空间。那么,这些网络上的存储工具究竟是如何成为“记忆的场所”的呢?我们又是如何对网络世界中的事件进行记录的呢?

本期全媒派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借助这艘“互联网时光机”,我们深入剖析网络媒介的信息保存与重现功能及其特点,并对人类与信息短暂性之间的抗争进行深刻反思。

1.互联网载体是怎样充当记忆之场的?记忆的5种分类有哪些?

2.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在网络上的保存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3.我们对网络记忆的处理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记忆如何被划分?

记忆之场究竟为何物?若回顾至1978年,那时学术界正热衷于研究叙事史,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了一门课程,他倡导大家关注那些被学者们所忽视的“当下历史”——即记忆之场。

1984年,《记忆之场》系列的首部作品“共和国”第一卷问世,随后又相继推出了“民族”和“复数的法兰西”两部续作。在这部作品中,诺拉阐述了三种记忆的类型,这些观点与当前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领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记录成记忆的方式:以档案和口述调查为案例,诺拉指出,尽管这些工作者努力“重现过往的声音”,但它们始终归类于“第二记忆”,即人为构建的记忆。这种记忆如同现代媒体的叙述,带有非个人化和加工的痕迹。而观众可能会将这些源自外界的记忆“内化”,进而影响他们对历史的印象和解读。

每个个体化的记忆都应承载独特的历史故事,基于此,记忆被视为一种“个人责任”,要求受众主动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这不仅是私人事务的一部分,更是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过程。

诺拉认为,这种距离感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尤为显著,他们为了更鲜明地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往往将时间划分为“过往”、“现在”与“将来”,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当前时代是处于“发展”还是“倒退”的状态。

一方面,由于这个原因,记忆显得有了某种间隔感;另一方面,历史学家们持续致力于消除这种间隔——“历史学家正是那些致力于阻止历史仅仅沦为过去的人”。

在这一点之下,"记忆之场"这一理念旨在传达的是找回历史与记忆之间的联系,并促使人们意识到记忆并非等同于历史。

记忆应当是个人的,它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个人亲身体验去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那些统一的、经过筛选的历史叙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融入那个“全面展现”的世界,进入一个日常、真实且持续更新的“记忆领域”。

那么,互联网能否为我们营造一个“记忆的场所”?对此,我们持肯定态度。网络不仅使每个人得以通过发表言论和上传记忆来记录个人经历,而且借助虚拟载体的力量,记忆的内容也得以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按照能动性划分

在微博上记录生活的点滴,在网易云音乐为那些动听的旋律点赞,在知乎上保存那些备受推崇的精彩回答,这些行为均构成了所谓的“主动构建数字记忆”。各大平台根据你的使用习惯提供个性化推荐、弹出广告、邀请参与问卷调查,亦或是搜索引擎根据你的地理位置调整搜索结果的排序,这些行为都在试图对数字记忆产生影响,或者促使你留下更多的个人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被视为“被动地接受外部媒介对记忆的干预”。

然而,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比如在淘宝上查找特定商品后,智能算法会推荐更多相似商品,而在你筛选这些推荐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点击进入自己感兴趣的那一款。因此,与其说我们是在主动或被动地留下数字痕迹,不如说我们是在与算法互动,共同协助平台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这也使得我们被平台吸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按照留存性划分

记忆能够在云端保留多久?是否人人都希望在数字平台留住记忆?

某些平台能够实现内容的长期保存功能,比如Matters公共社区便采用了IPFS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用户所发布的每篇文章都能上传至星际文件系统IPFS的各个节点进行长期保存,从而使得内容既不能被删除,也不能被修改。

Snapchat以及拥有故事功能的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它们主打“阅后即焚”的特点,强调“瞬间场景社交”,以此减轻用户在自我展示方面的压力。同时,这种做法在激发用户好奇心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因此同样赢得了众多好评。

某些社交媒体,尤其是即时通讯工具,以不同的方法来体现“在线”状态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最直接的例子便是:与QQ允许用户自行设定“在线”或“离线”身份(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隐身选项)不同,微信并未对此做出区分,仿佛在微信上,我们每个人始终处于持续在线、持续连接的状态(即始终处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状态)。换句话说,此类平台下,我们的数字记忆被设定为始终实时存在,并持续进行记录。

按照加工性划分

在平台上发布内容之后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能否支持再加工?

发布朋友圈后若察觉到文字错误,唯有删去并重新发送,点赞和回复也随之消失。然而,在2017年,微博推出了编辑功能,最初仅向7级会员、媒体账号及政务账号开放,随后逐步对所有会员开放。此外,还新增了“查看编辑记录”功能,用户得以回顾过往内容编辑历史,并对编辑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便于后续的调整操作。

在较早的时期,诸如知乎、Instagram等平台已实现内容的二次修订功能,然而微博的更新却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众人对“过往内容是否应进行再次编辑”这一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网友觉得这种功能的可调整性,让我们在撰写和发布微博时感到更加安心,而另一些网友则表示:“保留一条条不可更改的历史,才是微博最初的宗旨。如果连过往都可以随意修改,我们还能否找回当初撰写微博时的那份心境?还能否通过这些微博记录下瞬间的情感呢?”

除此之外,编辑数字痕迹的记录同样会被保留并显现出来,有时甚至能据此揭示一些线索。因此,为瞬时记忆留出加工的余地,并使这一加工过程变得公开透明,这样一来,“记忆”这一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活动便显得更为复杂了。

杨紫在微博上推广了影片《八佰》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不慎遗落了“文案”二字,随后编辑人员迅速对其进行了修正。相关截图出自微博平台。

按照归宿性划分

我们在网络空间中创造的回忆,其归宿究竟在何方?追溯至1925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这一理论,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康纳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任何社会秩序中,参与者都需拥有一个共通的记忆”的观点,他着重强调了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之间的差异,并指出了集体记忆的不可或缺性。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两种界限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我们很难明确地阐述在数字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所留下的信息记录是否已经被整合或融入成了社会公共记忆的一部分。

在“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技术民主环境中,集体记忆的塑造随之迈入了全民创作的阶段,各个群体和个体均享有对正在形成的集体记忆进行描述和解读的权力。

按照时效性划分

这可以划分为“同时性”和“历史性”两个不同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个体在参与社会集体活动中所展现的方面。

有学者曾提出,集体记忆的社会构建包含两个层面:在同期层面,记忆的构建呈现出群体间的差异;而在历史层面,记忆的构建则体现出不同代际之间的区别。

对于前者,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身处当下的舆论环境中,由于群体间的差异,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而对于后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的热词评选活动,从2019年的“雨女无瓜”、“柠檬精”、“断舍离”、“我太难了”到2020年的“云监工”、“光盘行动”、“奥利给”、“好家伙”,我们的共同记忆被浓缩成了语言符号,每年更换的过程中,都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互联网上的记忆保存呈现出哪些特征?

人们有时不免会误以为网络上的信息能够永久留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虚拟世界中不断创造记忆的网民,同样可能持续地遗忘。那么,这些“网络片段”在保存过程中,究竟会展现出哪些基本特点呢?

上传并保存记忆有时不只是为自己

随着部分90后难以理解00后的网络用语,父母偶尔会误解我们发送的表情符号,我们对所谓的“共同记忆”的理解也在逐渐出现分歧,甚至共识变得愈发稀少。于是,一些人如同西西弗斯般,不懈地搜集着网络边缘的点滴信息,努力保存着那些转瞬即逝的网络记忆。

Reddit上曾有一个备受关注的帖子,名为“让那些年迈的网民向现在的年轻人讲述,我们早年间的互联网生活是怎样的”,其中一些热门回复是:“你们肯定无法想象拨号上网的痛苦有多么深重!不仅要忍受那令人烦躁的噪音,还需耐心等待长达8分钟的时间才能打开一个网页”、“网络聊天室的功能其实非常有限,仅有群聊和单聊两种选择”......

微博上涌现出了众多像@千禧bot这样的社交账号,它们的宗旨是“意图从20世纪与21世纪的缝隙中挖掘出一些引人入胜的元素,致力于分享那些属于90年代末至00年代初的珍贵记忆。”在这些账号中,每一张索尼Walkman、数码暴龙机的图片,都为网友们提供了一个分享个人记忆、寻找身份归属的平台。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