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理科普博主王瑞:当代女性可跳出压力学会“课题分离”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4

你无需成为一朵花,豌豆颠或是折耳根亦是你可能的选择……愿你能顺应自然,无需被任何定义所束缚。在今年的3·8国际妇女节前夕,这样一则街头广告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议,它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演变。

女性在成长、发展、经济状况以及婚姻家庭等各个领域承受着诸多期望。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她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我究竟是谁?我期望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疑问,有时甚至难以触及内心的真实想法。

2014年,当时在美国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的王瑞,成为了中文问答社区心理学板块的先驱答者。她创办的科普自媒体“安慰记心理”,至今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吸引了数十万的忠实粉丝。在这十年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科普的过程中,她倾听了许多来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心声,她们倾诉了自己的压力、内心的矛盾以及迷茫无助。

在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王瑞接受了来自南都和N视频的记者采访。她表示,“理想的生活状态”主要源自个人的主观感受,并无固定的评判准则。然而,她认为可以借鉴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内在和谐”——这并非完全迎合外界的期望,而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构成一个统一且能够自我阐释的整体,这样的状态是相当可取的。

社交网络弊大于利_社交网络的利弊_社交网络利与弊

王瑞。受访者供图

【对话王瑞】

“女性的彷徨,可能源于内化了他人的声音”

南都:请问,你们所接收到的求助和反馈显示,现代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主要表现在哪些领域?针对这些问题,你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见解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王瑞提到,近期来访者的主要关注点似乎集中在追求“独立性”上,即女性希望实现自我独立。然而,她们在社会或家庭原生的压力面前,往往面临诸多挑战,难以实现这一愿望,因此她们期望得到帮助。

我的提议是,首先需明确辨识,哪些属于你个人的需求,哪些源自外部期望,并将前者进行精炼。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完全遵从个人意愿行事,然而,这一辨析过程对于女性规划个人未来生活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在一张纸上,详细记录你所承受的压力及其产生的原因。每当进行这项活动时,我常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书写过程中,来访者逐渐意识到,若非外界种种干扰,这些压力与自身并无直接关联,她们内心并无如此迫切的需求。当她们认识到这一点,多数人的压力状况便会显著减轻。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个概念,称为“课题分离”,其含义是“无需纠结于非己之问题”。因此,她们无需再强迫自己“制造”某种愿望,转而可以专注于探索如何在自身愿望与周围人的愿望中找到共鸣。

南都报道,心理学重视个体内心的感受,通常情况下,只要个人感到满意,便无大碍。然而,当谈及对自身的期望时,不少女性却陷入了迷茫与犹豫,她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感到满足,也难以明确自己是否希冀维持现状或是寻求改变。面对这样的现象,您有何见解?

王瑞认为,这种现象或许与心理学中的内化概念相联系。即便这些观念并非女性所认同,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频繁地被灌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坏的”等信息,也可能导致她们将这些观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在用餐时必须遵循特定的进食顺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或许会对这种严苛的礼节感到厌烦,不愿遵从。然而,由于一日三餐的必要性,他们往往不得不屈服。他们内心或许渴望摆脱这种家庭束缚,追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但当他们真正独自生活后,却发现若不依照旧有的方式行事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便感到不自在。尽管父母已不在她身边,但她已将这些准则融入自身。若她恋爱,对方若不遵循这些准则,她亦会感到不适。

每个人的心理构造各不相同,我们对于外部信息的吸收程度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具体内化的信息量也各有所异。

例如,我们过去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到了30岁还没结婚,那就是大龄的单身女性”,这句话对不同的女性产生的心理影响各不相同。有的女性深受其影响,当她们即将迈入30岁,若遇到合适的人,便会迫切希望尽快步入婚姻的殿堂;即便遇到的人并不十分理想,她们也可能为了避免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而选择结婚。

有些人内化的程度并不高,例如仅有50%,这情形会显得十分尴尬。一方面,她们对婚姻并无强烈的追求,然而另一方面,她们仍旧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对于自己30岁之后仍未婚的状态感到极不舒服,因此她们常常陷入持续的矛盾和犹豫不决的境地。这样的情形,我听过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南都:当一位女性陷入此类困境,她该如何摆脱?那些深植内心的“他人之音”,是否应当予以消除?

王瑞表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评判准则。一个可供借鉴的例子,便是我们常提到的“自洽”状态——即个人在各个方面的核心观念,能否构成一个统一且能自我阐释的整体。

有些人选择的自洽方式是:我坚持自己的叛逆,我所做的一切都不符合社会与父母的期望,然而我不再渴望他们的赞同。这样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洽。

社会的声音、父母的看法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我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同,故此我选择了妥协与退让,我清晰意识到,这番决定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自己是内心和谐的。

总的来说,这并非要求你一味坚守己见、对抗外界干扰,亦非命令你全然迎合外界规范、丧失自我特色。你只需在这诸多因素中,寻找到一种令你感到舒适的平衡点。

“悦纳自己的人格特质,依然葆有改变的机会”

南都报道,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人格心理学似乎变得备受关注,许多网友纷纷对自己进行“诊断”,诸如“确诊为INFP型”“确诊为回避型依恋”等标签频繁出现,他们热衷于运用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来进行自我剖析。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何看法?

王瑞提到,这里或许需要对某些概念进行细致的划分。对于“回避型人格”这类情况,可能是在给自己或他人贴上了一种带有病态标签的印象。然而,对于MBTI人格分类,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于一种社交标签,大多数人并没有将其视为“有问题”的标志。

所谓的有病理性的标签,诸如焦虑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以及近期备受关注的NPD(自恋型人格)和BPD(边缘型人格)等,它们的广泛传播自然既有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大家日常生活中更频繁地运用心理学领域的术语,这表明这部分内容受到了重视;同时,对于这些人格特征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大家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然而,其缺点在于,一般大众较易将自身情况与所述症状相对应。实际上,在心理评估或精神病学诊断过程中,存在多种评估方法,这些方法涵盖了心理指标和生理检测等多个方面。心理指标同样包含众多不同类型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并非仅凭满足某一单一指标即可得出“确诊”的结论。

NPD这类人格的显著特点是其共情能力较弱,难以深刻理解他人。若仅凭这一标准进行判断,你可能会觉得生活中存在不少NPD个体,甚至自认为“原来我也是”。因此,标签虽然便于理解和传播,但也可能带来失真,存在将个别特征过度泛化至所有人的风险。

谈及MBTI,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分人士对其科学性存疑,因而持有排斥态度;然而,我有时会对其应用价值给予更高的评价。

若我的访客提及他们属于某种MBTI性格分类,我或许会建议,他们无需过分关注那四个字母的组合,不妨尝试去全面体验那完整的十六个字母,这可以作为一种认识自我的途径。若你的性格类型属于I(内向)或E(外向),不妨先审视一下在I状态下和E状态下你的表现如何,以及在哪个字母所代表的性格类型下你更容易遭遇挑战,随后你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之道。

南都:在您的《二次成长》一书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您指出即便人格已经成型,仍然有可能进行重塑。

王瑞表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转变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基因构成、与父母在童年时期的互动模式等先天特质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人格的改造并非遥不可及。他现在认为,人格的调整实际上是在个人人格界限内所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上的优化。

以我自身为例,我天生便带有某些焦虑的倾向。谈及人格上的这种转变,我的意思并非指一个原本对任何事物都易感焦虑的人,能够彻底转变为一个对一切都能保持平静、毫无焦虑情绪的人。我目前更倾向于推崇的变革是,持续探索并认清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个体,进而认识到,你完全能够以更优的方式与自身人格和谐共处,促使人格不断迈向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境界。

我对目前自己感到焦虑的这一面情有独钟。我已重新审视并理解了它,认为焦虑实则揭示了人对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更高敏感度。若我们能够解读这些征兆,并学会如何疏导和应对它们,那么焦虑便转化为了敏锐的象征。

因此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我建议你首先应当消除对人格的误解,深入地去认识,你究竟是怎样的个体。接着,你需要了解,在各类情境中你可能会出现何种反应,以及如何妥善应对,从而逐步实现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格形态。

南都:若有人实在不认同自己的人格分类,想要转变至另一类型,这难道也是可行的吗?

王瑞表示,以减肥作比,这便如同质疑一个易发胖的个体是否可能始终保持苗条身材。自然,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克服自身的易胖体质,从而达到截然不同的体态。

我和我的合作伙伴性格迥异,我属于焦虑型,而她则截然不同。尽管我们都会遭遇那些可能引发焦虑的情境,然而面对同一事件,我们的情感波动以及生理反应必然存在显著差异。这恰恰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

然而,尽管我属于焦虑型人格,这并不意味着我无法胜任这项任务,亦不预示我必定会出错。我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出冷静应对的能力。这正是我所强调的人格特质中可以发生转变的部分。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