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鼻用喷雾剂获批临床 病因与遗传、神经、环境等有关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4

一款针对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鼻腔喷雾剂,其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一消息公布后,迅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

社交焦虑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的李颖副主任医师指出,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在特定的社交场合(比如演讲、表演、公开签字等)或是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即除家人之外的所有与人交往的场合),常常会感到异常紧张和恐惧,这种情绪主要源于对成为他人注意中心的担忧,以及对他人可能进行的负面评价和审视的恐惧。这种恐惧感可能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应,例如面部潮红、汗液分泌增多,心跳加快,恶心不适,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惊恐发作,迫使患者竭尽全力地避免参与此类社交活动。

性格内向不是绝对危险因素

李颖指出,众多研究揭示,在一级亲属中,若存在社交焦虑的个体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其患病几率相较于健康人群将上升至2至6倍。众多神经生物学研究显示,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脑部特定区域的代谢水平与常人存在差异,例如前扣带皮层、杏仁核以及纹状体等区域的代谢活动呈现过度活跃状态。生活事件可能触发社交焦虑障碍,例如患者可能遭遇过被戏谑、嘲讽、校园欺凌或家庭矛盾等情形。环境变动同样构成社交焦虑障碍的风险因素,例如因家长工作变动导致孩子转学、升学,尤其是从高中升入大学;从学生身份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或在原有岗位经历调动或更换工作地点等情况。此外,存在生理缺陷的人群也容易发展出社交焦虑障碍。

李颖指出,内向并非社交焦虑症的必然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外向者同样患有社交焦虑症。相关文献表明,社交焦虑障碍可依据人格量表分为三大类别,其中占比最高的群体,约占38%,性格外向;而内向型社交焦虑患者则大约占33%。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社交焦虑障碍通常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李颖指出,药物治疗方面,可选用SSRI类或SNRI类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以辅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及自主神经兴奋等症状。至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尚无明确推荐的药物。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心理治疗是儿童和青少年治疗的首选方法。在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依据的医学证据较为丰富。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在消除患者恐惧感、改善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交技巧等方面,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

在探讨治疗效果时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李颖指出,其关键因素首先在于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其次则是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接受治疗、是否能够勇于面对疾病等,这些均对治疗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病年龄早、就医年龄迟

我国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社交焦虑的年发病率约为0.4%,而终身发病率则为0.6%。李颖强调,社交焦虑障碍在流行病学上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发病年龄较早且就医时间较晚。据研究,大约有75%的患者在8至15岁之间开始出现症状,而80%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16年内并未接受过治疗。

李颖指出,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多重因素:首先,公众对社交焦虑障碍这一疾病的认知存在不足,导致疾病识别率偏低;其次,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只是稍微内向,长大自然会改善;再者,那些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焦虑的人,往往难以萌生去医院检查的念头,逃避心理成为他们的一大特征。

社交焦虑障碍不仅会对患者的社交能力造成损害,而且常常伴随其他精神疾病,对个人生活和未来的成长带来显著影响。李颖指出,社交焦虑障碍与多种精神障碍共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包括抑郁症、其他类型的焦虑症、网络成瘾以及酒精依赖等问题。有些患者仅因社交焦虑症前来寻求治疗,然而这类患者并不占多数,通常情况下,是家人在发现他们有自杀倾向或遭遇其他困境后,才将他们送至医院接受治疗。社交焦虑症多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爆发,这两个阶段正是提升学习技巧和社交能力的关键时期。若患此症,将显著降低患者的社会功能,对其学业、未来职业生涯、人际交往乃至整体发展,都将产生深远且不利的影响。

李颖指出,若在社交场合中,对一种或多种情境产生过度的恐惧或紧张情绪,担心自己的行为或焦虑表现会被他人负面评价,进而采取各种措施逃避这些社交环境,或者在勉强参与时内心充满极大的恐惧或紧张,且这种状态持续超过六个月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那么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在患病时,其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他们可能会在社交活动中显得情绪激动,哭闹不止,或者行为笨拙,比如言语减少、音量降低,不敢做决定,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形,家长需要提高警惕。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