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那么多图片社交软件,真的是图片社交吗?
扎克伯格最初给女同学照片评级的美貌动机促成了Facebook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这个评级系统带有图片分享的意味。2012年Facebook以十亿巨资收购了Instagram,这是一款纯正的图片分享应用。2014年Instagram的估值达到了350亿美元,这个惊人的数字让图片分享的理念被更多人认识。
海外市场的良好表现,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国内民众的关注,实际上,国内的图片分享平台也被看作是一个新兴的社交热点。
然而,现今表现相对突出的仅少数几款软件,比如Nice和In。品牌滤镜Nice去年成功完成B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而女性时尚品牌社交软件In,自上线不足半年,用户数量便突破1200万,这反映出国内图片社交领域正蓬勃发展,也表明该市场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潜力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来翻翻图片社交的的发展线
国内的图片社交可以看做三个阶段:
这三个现象级的阶段从发展角度来将,我们可以分析出一条线路。
三个阶段为什么是四个节点呢?
我认为Nice和In这类产品并未真正实现社交功能,也没有达到图片社交的程度,目前仍处在图片社区层面,这也符合Nice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当下最流行的照片分享平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类产品通过一次战略调整,就能顺利转变为图片社交,但就目前情况看,Nice距离真正的社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区和社交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交?
根据百度百科释义:
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个场景:
有一位摄像师,开展了一次摄影展,众多观众彼此交流,认为那些照片非常精彩。
展览结束之际,一位观众私下向这位摄影师表达赞赏,称赞作品精彩,并表示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前来参观。
这个事例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典型的社区,存在于一个庞大的集体之中,这种氛围营造出了特定的环境,那些赞美话语里包含着双重意思,值得仔细分析,其中一方面是肯定了行为本身,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集体精神的认同。
后半部分内容着重展现了人际互动的生动画面,比喻了人们彼此沟通的情景,同样也蕴含着双重意义,
社区成员收获的是众多赞誉,这些赞誉源自图片本身,而且这些称赞多是在他人之间传播,因此照片的发布者以及拍摄者变得不再关键,关键在于这些内容能引发讨论,形成话题,就像新闻报道一样,报道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报道内容引发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社交互动来说,人们收获的可能并非大量赞美,而是精准的褒奖,称颂的焦点在于个人而非其发布的事物,感受上仿佛有人正与你直接对话,肯定了你的才干,认可了你的身份,并且期待与你建立联系,这种连接往往更侧重于个人之间的直接往来。
本质上社区是社交的活跃地带,围绕话题展开交流,依托论坛进行互动,参与的主体始终是人与人之间,只是交流形式转变为针对评论和回复的探讨,而不是作者与读者的直接沟通。
社区是社交的根基,当社交受阻时,不妨转换思路,先以社区构建点与面的联系,随后再集中精力建立点与点的互动,这体现了高超的策略运用。
因此Nice和In这类产品正逐步转向社交领域,不过它们目前还称不上是功能完备的社交平台。
目前图片社交产品的模式
我们大致区分下图片分享/互动的三个主要类型,多数应用可能都包含这几种形式。
强关系模式
这类社交平台类似微信,用户关系涵盖家庭成员、同窗好友以及挚友等,此类社交圈范围有限,且对陌生联系人采取隔绝态度,微信的社交动态界面以相机标志呈现,发布文字功能需经过多步操作才能找到,平台官方还曾发出警告,表示该功能随时可能被取消,若仅分析微信的社交动态功能,其核心功能更像是专注于强关系人群的图片分享服务。建立紧密联系十分便捷,只需导入联系人信息,或者添加微信和QQ好友网络即可实现。
弱关系模式
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联系,基本借助某个共同点来构建人际互动,例如参与共同活动、外出游览、结交新友等。以Pinterest为例,它并非基于私人纽带进行社交,而是设置多个分类,围绕个人兴趣和爱好,让成员发布和交换照片,成员们经由对相关板块的兴趣互动,产生相互关注和被关注的联系。
就软件特性而言,比如借助足记的广角模式或其它摄影工具,拍好一张照片后传送给周边的朋友,周边的朋友会给你点个赞,或者用飞啊浏览其他地区的“足记”,抑或是在Nice里看到你关注的某位女性或男性,又或者是系统推送的活跃用户动态。
关系+LBS模式
这种联系很大程度上依靠定位服务,例如上文提到的附近的人,其实范围不止于此,还能通过模拟位置来认识所谓的“附近的人”,这些关系都是基于某些条件形成的,属于松散的关联。而紧密的联系,比如社区内的交往,同样以定位服务为基础,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若想深入了解,可以自行探索。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产品
请参考Nice的产品布局,其包含四个核心版块,分别是动态信息流,探索发现区域,即时消息中心,以及用户个人资料页。
动态的生成是为了依据所接触到的令我关注的信息,而我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用户主动选择关注的对象或事项。
而发觉的缘由也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关注的事物,不过此处是以吸引人们留意为出发点,借助对喜好层面的考量,把或许符合心意的资讯呈现给观看者。
最初进入通知区域是为了查看与我有关的动态,例如他人对我点赞或留言,这些内容会形成一个主要的通知列表。
最后一个个人主页是本人作品的汇集处,在社交平台中仅在此处设有关注者与粉丝的清单。
很容易察觉,整个构造里用户的地位十分消极,对他们基本的要求就是观看,看什么内容呢,看图像,无论是动态更新还是探索,都是围绕图像展开的,而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潜藏在图像之中。
以先前那个事例来说明,用户为一张图片点赞,其实是在称赞这张图片拍得不错,并不是在向拍摄者表达“你拍摄得非常棒”的意思。
一款新产品XX的某些构想
让笔者感到好奇的是,由一家以拍照应用起家的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所研发的某款新软件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将不会在图片分享平台停靠,而是直接转向图片互动的范畴。
通过与朋友沟通得知,A企业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他们已经拟定了一个初步方案,这让我感到非常激动。
在征得朋友许可后,我分享部分独特构思,这些构思仅从产品层面看,与常规的图片分享平台做法有所不同,本文所述项目简称C项目
这个点赞功能有所不同,C项目不再使用旧式的消息列表模式,而是把每条点赞信息单独当作私信发送给接收者,这种做法类似于即时通讯的方式,当对方发送新的点赞通知时,用户点击后能够查看到对方对自己点赞的记录,同时也能浏览对方之前给自己点赞的历史记录。这并非即时通讯功能,里面无法进行对话交流,或许将来会增设即时通讯模块,但目前来说,显然实现即时通讯功能背离了项目中心任务。
这个小小的调整,算是一种细微的革新,便带来了体验上的差异,原先我们点开Nice的赞讯,其实关注的是照片被认可,如今经过这样的更新,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对方对我说“你拍的照片很棒”,同时还能明白这个人为我点赞的具体次数,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倘若有人送了你一百次赞,你是否会对他产生亲近感,并且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呢。
此外,C项目选择让人际关系网络独立,不再作为个人主页的附属部分,而是借鉴社交应用的模式,增设一个专门展示朋友列表的版块。
社交关系链的维护
许多读者或许接触过或关注过名为Nice的图片分享平台,这类应用中关注他人与被他人关注的设置十分普遍,然而,请问你能立刻说出在该平台上我的朋友有哪些吗?
许多人可能会说,不可以,毕竟很少有人在我的主页之后还会经常访问我的关注者页面或我的粉丝页面,这种低频的接触决定了很难在社交平台上建立起熟人的关系。
即便Nice与In解锁了关系图谱导入,诸如微博关联图谱,微信关联图谱,以及联系人关联图谱的导入都为产品增长提供了助力,也为产品自主扩散铺设了路径。不过有一点笔者确信无疑,你很难立刻指出你联系人中有谁也在使用Nice。
原因同样在于对于社交关系的维护薄弱。
社交软件的核心任务永无二致,就是维系人们的社交网络,以及为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支持,这既包括将已有的社交网络迁移进来,也包括开拓新的社交网络,但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我认为,由于微信在社交领域,社区在图片分享方面已形成主导,因此开发一款以图片为核心功能的社交应用具有时代必然性,特别是在手机摄影蓬勃发展的今天,微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显得有些乏味,缺乏新意
要让摄影爱好者,摄影实践者,图像玩家构建稳固的社交网络,这对致力于图片分享事业的企业来说,是个清晰且前景广阔的机遇。
如今已经非常疲惫,明天又要去工作,至于照片分享方面,笔者还有些思考,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里和各位讨论,感谢大家。
社交领域里经过多年的摸索,获得成功的只有两个方向:
针对意见领袖的名人追随关系,典型平台包括微博和Twiiter。
以拓展社交圈为宗旨的伙伴联结,例如:微信平台、陌陌应用、Facebook网络。
图片分享领域是否会呈现这两种走向?Nice平台的发展路径是微博和Twitter,它是否也在向微信、陌陌这类以熟人关系为连接点的图片分享应用拓展?